导演拍网络公益电影揭广告七大骗术(二)
发布: 2007-03-01 00:00:00 作者: 新浪 来源:
人物揭秘
大多数导演拍过虚假广告
剧中人物都被符号化
《你赔了我赚了》(悲剧版)的开始部分,是某著名广告公司招聘导演,最后选中了3个候选人。在这之中,公司通过洗脑告诉他们“自己什么都不是”,只信钱。最后,淘汰剩下一个“可乐”。他的品质特性是,能说会道,后来成为假药导演,并成为虚假广告行业内的领军人物,给公司带来最大利益。
在情节的展开中,各色人物一一出场。卿晨说,所有出场人物都影射不同的人和群体。比如,“色鬼”这一人物,影射了“潜规则”下好色的一部分导演。另一个应聘的导演“流氓”,他没有真才实学,就是个混混,就是因为能拉到钱,有些门路。而可乐,属于能说会道的骗子导演代表。“中国的骗子导演不过这三类,把这个行业搞得乌烟瘴气。”
还有一些出场人物,也都具有代表性。如,想成名接受潜规则的女演员,想发财成名的学生,还有一些好高骛远的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包括影片内的扫地大妈,影片中,她衣服的背后贴着“名人”两个字,她也是一个符号。
主人公经历有真实故事
昨天,看过这一影片后,另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揭露说,导演这个群体也可以分为很多种。“其实大多数导演在名利与荣誉的光环下却过着卑贱与痛苦的生活。现在,电视上看到的导演都有名、有利,甚至还有绯闻。但是,大部分是没有成名的,他们甚至比许多群众演员还惨,他们也是很可悲的,去巴结制片人,去拉投资。”
“在这些‘假药导演’中,有些人因拍假广告发了家,一个月挣一二十万,甚至四五十万。”卿晨说,该影片的主人公的经历,就来自行内一个真实导演的故事。该导演,他因为没有拍摄大片子的机会,便投入到拍摄虚假广告的行列中。后来他发家了,还被抓起来了。可是,出来之后,他更加疯狂地拍摄假广告。 “现在绝大多数导演都有过拍虚假广告的经历。”业内人士透露,导演的成名模式是,从没拍过片子到拍小片,到拍假广告,慢慢积累,去拍大的片子和想拍的片子。“因为他们也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
导演越被打击越出名
业内人士说,与电视直销广告片相比,普通的30秒左右硬版广告的欺骗性还不算强。“现在这个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例如,现在有专门的团队来跑相关国家机关的批文和批示;会有专门的广告公司策划团队来策划。”举例说,口香糖卖不出去,就策划说天天吃能减肥和瘦脸;如果香皂卖不出去,就说能去油和美容。
此外,这一行业还有专门的制作团队。“在‘假药行业’内,有非常著名的拍摄假药和直销片的导演,但不方便透露姓名。”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部门打击过这些导演。“但打击完,他更有名,继续拍摄。比如说某丰胸广告的导演,这一事件被揭露后,他就更出名,更多人请他去拍。”许多人因此发了家,“他们也像张艺谋和冯小刚一样在行内很有名,甚至挣得比他们还要多。”再有,也有专门的演员来演假专家等。在制作后期,还有专门的代理公司,他们去攻克各个传媒和媒介,“他们有着庞大的资金和人脉,是你无法想象的。”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白明辉
导演感悟
根源在于
价值观扭曲
卿晨说,在50分钟悲剧版影片里,他更注重挖掘虚假广告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我认为,归根到底,现在社会中有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社会把所有的成功、荣誉,包括你的身份都等同于钱,这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似乎有钱就快乐,就成功。”
另外,媒体在当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个别媒体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为了盲目地追求收视率,去肆意做任何片子。”卿晨说,追名逐利的PK活动,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娱乐节目,都是这种价值观下的产物。这之后,所有人谈论的都是一夜致富和一夜成名。“所有人都试图寻找最捷径去成名,去挣钱。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下,‘假药’的产生是必然的。”卿晨说,在这种价值观下,这种事态会愈演愈烈。“影片看似是闹剧,其实是正剧。看似是喜剧,其实是悲剧。”
相关链接
五大类产品
假广告泛滥
业内认识分析,假广告的类别分以下几种:
第一类,保健品广告。这一类广告市场最为混乱。最典型的是,拿保健品当药品卖。各类的保健产品通过广告错误引导消费者,当成不同有特效功能的神奇药品销售。
第二类,治疗疑难病症的医院和各种顽固病症的药品广告。这一类广告在地市级电视台最为严重。一般采用演播室和纪录片假实拍的方式表现。演播室里常常采用座谈的方式。花钱请一些医疗单位的专家代言,同时邀请一些演艺圈的三、四流明星助阵。有些节目里配有热线直拨电话做假的现场使用者问答。这一类座谈式的广告杀伤力很强,而且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力度非常大。他们针对的是中等以下文化的消费群体。这类广告一般都是牛皮癣、癌症、前列腺疾病、乙肝等。
第三类,美容瘦身等产品广告。采用纪录片的方式找大量的演员充当使用者。为了使影片可信,给演员包装成各种身份,让他们对着镜头哭诉、感动、真诚抛洒热泪。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广告策划是随着市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例如,最早做丰乳产品的现在基本都改为做塑身衣。最初做去斑产品的现在做美白去褶皱。去疤痕的产品也改成去眼袋的产品等。
第四类,各种劣质的医疗器械和电子产品广告。这类产品主要做的是新功能和新概念。例如手机、理疗仪、各类电子产品。广告公司在某些方面为企业策划新的功能定位夸大卖点。但其实产品的质量完全没有保障。
第五类,青少年产品和儿童消费品广告。近期的各类虚假策划更趋向于看中青少年和儿童市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消费属于冲动消费的范畴。从中获取暴利也相对容易。例如:提高记忆力、促进骨骼发育、补充每日所含维生素、治疗近视眼、各种学习机等都是创意策划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