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轻信“洋货”买保健品消费者跟着感觉走
关键字:轻信 洋货 保健品 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夸大或虚假宣传现象,消费者则盲目购买,保健品市场面临信任危机。这是昨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透露的信息。
市消保委通过1826份问卷,在全市38个社区(居委会)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青年、中年和刚退休的老年人,职业涉及教师、干部(公务员)、职员、个体户等。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市民消费保健品主要存在着概念模糊、盲目轻信等问题。保健品只有特定保健功能,没有治病的功效。但是,有41.4%的被调查人分不清保健食品到底是药品还是食品,16.5%的被调查人认为保健食品可以起治疗疾病的作用,38.3%的被调查人认为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药物功能,可以对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这表明当前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在宣传保健食品功效上,似是而非,未能真实、客观地陈述,导致半数被调查人不明确其功效。
被调查者中认为当前保健食品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现象普遍的占49.6%,认为这种现象严重的占35.2%,有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遇到过保健食品夸大功效的虚假宣传。尽管如此,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还是会被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迷惑,跟着感觉走。有59.4%的被调查人认为使用保健食品的群体应该是老年人,有72.1%的被调查人表示选择保健食品主要根据媒体广告或推荐。
调查也暴露了消费者轻信“洋货”的问题。有31.7%的被调查人评价国外保健食品品牌优于国内品牌,有9.0%的被调查人评价国内品牌优于国外品牌,调查表明当前近半数的消费者不认同价廉物美的国产保健食品,被“原装进口”所迷惑,宁愿多花钱买洋保健食品,使一些国产保健食品企业不得不借洋名来吸引消费者。
此外,有18.4%的被调查人认为目前保健食品市场信任度非常差,有31.7%的被调查人认为差,表示完全信任的被调查人仅占4.2%。这表明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品种混乱、假冒太多等问题,使其面临诚信危机。
对调查中发现的当前保健食品市场夸大功效、虚假宣传、冒充药品等问题,市消保委建议行政执法部门要在监管规范上唱主角,广告经营单位坚持行业自律,生产及经营企业诚信守法,消费者加强自我维权,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反对崇洋式消费,崇尚品质型消费。
相关链接
保健食品与药品区别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作用,但不具有治疗疾病作用。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