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高远境界 需要“直升机思维” (1)
关键字:高远境界 直升机 思维
据我的经验,当坐在直升机时所看到的景象和站在平地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收获也完全不一样。这种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角度不同了,位置拔高了,感觉和视野就会不同,由此带来的心态和方法也都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考虑问题都能坐上直升机,从原地起飞、升高,超越了现在和自我,走出眼前的局限,你就可以看得更远,视野更开阔,思考更全面,心胸也会因此更宽广。
与乘坐直升机的感觉一样,位置升高了,心胸开阔了,很多事情就自然大而化小了,方法也会增多,事情也变得更容易处理了。
我把这种思考方式形象地称作——“直升机思维”。
启迪高远境界 需要“直升机思维”
文/李惠森
图解:近期在赈灾义卖的《思利及人的力量》插页中,我都会配上了自己画的“直升机”图样。每一本除了饱含爱心之外,同时,精致简单但意义不凡的直升机,启发着业务精英在生活中善用直升机思维来指导工作和生活,去获取更大、更长久的成功。
●看出发点
【故事区】
出发点的故事
作为男士,总有陪太大逛街的时候。有些男士们常常会对太太抱怨,逛了这么久,什么合适的东西也没买到,还不如在家休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下陪太太逛街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陪在太大身边,和她一起做她喜欢做的事情,一起度过一段闲暇时光,那么能否买到东西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有抱怨。
有一位同事,和我说起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用电习惯的故事。他总对孩子说:离开房间的时候要关灯,坐电梯的时候等等其他人……可是他发现,孩子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于是他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要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是为了给家里节省几块钱电费吗?当然不是。电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中很重要的能源,汽车在跑,路灯在亮,工厂里的机器在动,公园里的摩天轮在转,这些都要用到电。我们谁都离不开它,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珍惜它。如果我们每天多做一点点小事,就可以为大家节约出一点电,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孩子听了以后,明白了。从此,不用提醒,他也会很自觉地节约用电。
想想教宝宝走路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宝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很容易摔跤的。如果让我们决定该不该扶着他走,用不同的出发点考虑,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果出发点是不想让他摔跤,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扶着他走。可是,如果出发点是让他将来可以正常地走路,我们就要忍住心疼,放手让他走,让他从摔跤中学习走路。
【解读区】
在思考出发点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很多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由自主地打开视野、提升境界,就像坐上了直升机,在更宽阔的空间进行思考。
出发点是指做事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其中包括三个关键问题:
◆为谁做?
◆为什么做?
◆做成以后的结果是什么?
出发点的思考会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增强做事的信心,也增加了做事的方法,还增强了对事情可能出现意外或困难的防范,提高事情的成功率,保障目标的达成。
对出发点的思考,就是“直升机思维”的具体体现。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更多人的利益出发,我们就能够走出自身的局限,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全面,心胸也会因此更开阔,眼前的困难都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困惑也会随之解开。我们就能够胸有成竹,容易感受人生的阳光和生活的乐趣。
从前面讲述的关于教育孩子节约用电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我”出发和从“我们”出发,效果是多么不同。做事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得到的效果会比仅仅从“我”的角度出发好很多。如果“我”能够换到“我们”的位置去想,就可以很好地弥补“我”的局限,避免“孤军奋战”的困境。
“我们”能够创造的价值会远远大于“我”,“我们”聚集的智慧会远远超过“我”,“我们”凝结的能量会远远强于“我”,“我们”的意义远远大于“我”,“我们”的决心、毅力、执著、鼓舞、支持等等都是“我”所不能比的。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我们”总是大于“我”。
“我们>我”带来的是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从整体把握事情的能力,当你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局部上升到全局,从“我”换位为“我们”,你的视野会大开,会更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这就好比思维“坐上了直升机”。
“我们>我”这种全面看问题的角度,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且重视这种联系对你的影响。生活中有很多种关系,它们各不相同,但是又互相关联。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关系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比如,自己和他人、丈夫和太太、家长和孩子、销售员和顾客、上司和下属、市长与市民等,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种互为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为“一体化”。这种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详见《思利及人的力量》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