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成直销龙头企业雅芳卖场 折射运营难题
关键字:公园 雅芳卖场 运营难题
北京莲花池公园再一次游人如织,为期12天的服装节又拉开了帷幕,而在一个月前,这里刚刚举办过一次类似的服装节。
地坛公园服装节、朝阳公园购物游园会、地坛书市……北京的公园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停歇。在这样的公园展销会上,似乎并未看到金融危机的影子,公园的商业展销活动用特有的方式搅动着从2008年以来一直被认为略显萎靡的消费市场。但是,如此频繁密集的活动也引来一些争议:以市民休闲为主的公益性公园,要不要成为熙熙攘攘的商业场所?
展销商轮番在公园赶场
2009年的地坛书市比往年热闹了许多,因为书市上不仅有大量出版社和书商参展,还有很多品牌的服装、箱包、日用品也在展销,整个地坛书市俨然变成了一个大集市。
一直以直销模式营业的雅芳公司以前从不参加公园展销会,今年花了4000多元的展位费,在地坛公园迎客。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现在也开始考虑公园展销会的形式,毕竟公园人流量大,消费需求也大。”在地坛公园,雅芳的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地坛书市每年举办四次,春夏秋冬各一次。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地坛书市已经接待读者近2000万人次。如此大的消费人群,让书商们对书市乐此不疲。
“一天的营业额有两三万元。”一家书店的老板告诉笔者。书市期间的展位费不过4000元,相对于每天上万元的营业额,这样的展销无疑成为他们获利、消化库存的绝好机会。
不只是书市,其他的公园展销会在这个春夏也格外火热。
来自杭州做服装生意的黄女士近几个月在全国各大城市穿梭,5月9日,她出现在莲花池公园的服装展销会上,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户外展销会。一轮轮展销会下来,日渐减少的货物让她觉得选择这样的销货方式是对的。
“现在我都没有固定的店面了,就是到各展销会上赶场子。公园人流量大,而且集中,这给我们的货物提供了很好的销路。”黄女士对笔者说。公园展销会上的东西很多都会比商场便宜许多,而在公园大流量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下,商家的出货量也非常大。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会盯上公园展销会?曾经承办过地坛服装节的北京金士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就是消费和市场的需求。
国际雕塑园第一届室内服装购物节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称,购物节举办的初衷一是为了方便消费者,第二也是为企业搭建平台,为他们开辟国内的销售渠道,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他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的出口态势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国内市场,寻找各种营销渠道,而公园的展销会因消费者众多成为他们钟爱的营销方式。
群众:有人欢喜有人忧
“我觉得公园展销会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不仅商品种类越来越齐全,而且有的东西比商场里便宜很多。在逛公园的时候,顺便可以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方便。”家住六里桥附近的杨女士一直将公园展销会当作闲暇之余的采购渠道,在她看来,这为自己节省了很多逛街和逛超市的时间。
“我买三件衬衣才花50块钱,简直跟白捡的一样。一边逛公园,一边买东西,两不耽误。”杨女士说。
家住卢沟桥附近的程先生也有着同样的观点。在去年国际雕塑园举办的服装节上他一次性采购了十几双袜子和很多内衣。在他看来,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喜欢逛街,公园展销会无疑为他们提供了采购的机会。
据笔者了解,很多公园展销会的商品,大多都锁定中老年人为消费人群。商家们普遍表示,这是因为来逛公园的多为这一年龄段的人,而且这一人群对商品的要求标准不是很高,价格低廉是他们采购的主要动力。
与杨女士和程先生这样的老年人想法不同,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在公园举办商品展销会并不是合适之举。
做翻译工作的李女士喜欢在周末到公园散心,但经常举办的各种展销会让她觉得公园成了露天的集市,尤其在周末,熙攘的人群和叫卖声经常让她失去了逛公园的兴致。
“公园是怡情养性的地方,现在公园的各种商业展销会越来越多,这种展会占据了游人锻炼、休闲的空间,而且一举办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这影响了公园的公益性。”李女士表示。
展销会破坏公园环境也是让很多游客反感的重要原因。由于参展商和消费者众多,在买卖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很多垃圾。另外,在展销会上还有很多小吃摊,会给公园带来很多固体垃圾,给公园的环境维护增加了很多负担。
另外,也有公众认为参展商只是把公园当成自己做生意的场所,并没有真的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很多参展商是在交了展位费之后而临时进货,进货渠道多为一些批发市场,质量上很难保证。
在莲花池公园服装展销会上,笔者看到密密麻麻的参展商中,属于厂家直销的寥寥无几,90%以上的商户都是打着外贸的旗号在销售。虽然有的商品很便宜,但笔者发现,商品有瑕疵的不在少数。
天兰天尾货批发市场的商户张女士告诉笔者,在每一次公园展销会举办之前,都会有很多卖家来她这里进货,有些人都已经成了常客。
公园:运行经费捉襟见肘
原建设部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园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园用地、改变公园用地性质,改变公园的功能。”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展销会显然对于公园的功能和性质产生了一些影响。不过对于举办各种商业活动,公园的处境也很尴尬。
据了解,北京有530多个公园,收费的有60余个,占公园总数的约11%。这些收费公园一半以上为皇家园林。在收费的公园中,10元以上的不足20个,不少是两元左右。而自2004年年底开始,北京市园林局直属的12家公园开始实行年票制,即任何人只凭身份证,花200元便可购买公园年票,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任意游览这12家公园,而退休人员和老人的费用仅在50元到100元之间。
这种状况造成城市公园一般都收不抵支,经营困难,单靠门票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公园的正常运营。
北京园林局的直属公园情况还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的支出大部分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括员工工资、园林维护、建设和管理等资金。但即便如此,这些公园的运营情况也不是特别乐观。每个周末都有两万元左右进账的紫竹院公园也仅仅是做到收支刚刚平衡。
相对于由财政支持的市属公园,那些财政已经相对独立了的公园,运营状况更加艰难,能够做到收大于支的寥寥无几。比如崇文区的龙潭公园,全园的维护、绿化包括人员的开支每年达1500多万,而门票收入只有200多万,即使会有财政补贴,其收支仍然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
面对如此状况,很多公园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收入,能够很快见到效益的商业展销会成为其增收的有效方式。
虽然很多市民对此褒贬不一,但很多专家表示,在现阶段来看,公园的这种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秘书长景长顺认为,公园进行一些商业性活动是在所难免的,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弥补其收入不足的一种方式。
他还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公园的投入,最基本的要保证其生存和发展。
“公园的商业运营要保证游客的正常需要,比如必要的餐饮等设施,在公园里,这属于游玩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不能让公园成为一个集市。”他对笔者表示。
而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看来,公园举办商业展销会,也是为群众服务的一种方式,只是对象由大众转为小众,转为为众多有需求的消费者服务,但含有为公园创收的潜台词在里面。不过,他认为,在现阶段,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都支持公园要多一点公益性,但是如何来规范现在的公园行为,应该由政府来界定清楚,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所以也无法禁止这些活动。”刘秀晨说。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旭峰曾表示,公园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投资支持,而政府支持公共产品的经费来源是税收。从这一观点出发,政府以及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公园管理者在投资、经营、管理公园时不应以是否营利为标准,而应以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公共服务为根本目标。
但事实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园并不是如此,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完全支撑公园的运营。
有专家认为,公园属于公众场所,应该建立相应的社会基金来支持公园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