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森董事长接受媒体采访谈抗震救灾
关键字:李惠森 董事长 媒体采访 抗震救灾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四个多月了,灾区重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这段时间,媒体也对整个抗震救灾行动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其中,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直销业抗震救灾纪实》一书,对直销行业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行动做了全面展示。
该书专门就抗震救灾和公益慈善等话题对李惠森董事长进行了专访,特转载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在地震发生后,您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从香港赶回总部,商讨赈灾事宜,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惠森:听到地震发生的消息后,我感到震惊,同时也十分焦虑。南方李锦记有很多业务伙伴就在灾区,他们的情况令人牵挂。
南方李锦记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思利及人”,在这个紧要关头,就是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携手同心,共渡难关。我们即时做出了四个动作:
1、决定透过“思利及人基金”向四川慈善总会紧急捐款一百万元人民币,用于灾区救急资金:
2、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关注小组”,全力关注抗震救灾工作最新进展、灾区员工和业务伙伴及其家属的受灾情况,及时采取行动;
3、向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等灾区伙伴发出慰问信;
4、向全体员工和业务伙伴发出倡议,在5月14~20日期间展开“地震无情人有情,众人拾柴高”的募捐活动。
记者:5月15日,李锦记有限公司主席李惠民先生也发出了紧急呼吁,呼吁全球李锦记的同事、朋友为灾民提供紧急赈济和救援,及重建家园。这是否与南方李锦记一直推崇的“思利及人”文化有关?
李惠森:对。一直以来,我们秉承着“思利及人”的文化,要求凡事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考虑会给别人什么感受,要考虑如何得到双方共赢。这是南方李锦记价值判断的核心,也是做决策的前提。
到底人生中如何才可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自小在想如何创业之外,最常思考的问题。“盖棺定论”成为我践行“思利及人”的动力。
记者:灾情发生后,南方李锦记在网上开通了专门的中国地震灾害捐助热线,所得捐款都交由“思利及人基金”,一起捐给灾区。“思利及人基金”究竟是怎样一个组织,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李惠森:2007年,我将自己40多年的人生感悟集结成册,汇成《思利及人的力量》一书。在这本书就要出版的时候,我在思考如何倡导一种身体力行——“学做教”的思利及人文化,决定要成立一个思利及人的基金会,它能够将思利及人的理念付诸实践,同时决定将这本书的版税全部捐赠给“思利及人基金”,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思利及人”的意义。
“思利及人基金”是设立在中华慈善总会下面的一个慈善基金,宗旨是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重点关注我国青少年教育成长事业及其它教育发展项目;传播“养生固本、健康人生”的理念,提高国民素质;环保卫生、扶贫济困、赈灾助弱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公司透过思利及人基金会向员工和业务伙伴发出募捐倡议,为灾区共募集1638万元,其中1000万为物资,为灾区重建提供援助。
记者:南方李锦记完成了前期的支援抗灾善举之后,接下来对灾区重建工作有怎样的计划?
李惠森:还可以做些什么帮助灾区群众?这是最近以来我们常常追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决定透过四川分公司在当地招聘灾区民众作为公司员工,以分担灾区就业问题,假如每个单位都能够设法招聘灾区民众就业,这个力量汇集起来就能够帮灾区民众走出困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受灾的业务伙伴给予援助,包括抚恤金的发放、店铺重建补助等。我们组织员工和业务伙伴帮助灾区孩子渡过灾后心理障碍高发期,落实认捐的灾区学校,我们希望灾区的小朋友能早日复学。我们将持续关注灾区,秉承思利及人的理念,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困境。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赈灾是一场全民爱心行动,您觉得这方面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延续这种影响?
李惠森:这是一场令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灾难。中华民族的爱心和凝聚力在这场赈灾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人民的公民意识得到新生。抗震救灾,总志成城,这股凝聚力奖是一股非常大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中国人民一定会走出灾害的阴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要延续这股凝聚力,要将这股凝聚力在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伙伴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都得到延续和发展。将平衡、富足、和谐的健康人生带给更多的人,温暖整个社会和世界。
(内容摘录自《感恩:直销业抗震救灾纪实》,有删节)
我们发现,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南方李锦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模式,他们强调三种境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发动有能力的人一起帮助需要的帮助的人;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点,让暂没能力帮助别人的提升能力,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认为:第一层次只是浅层次慈善,能够帮助别人解决直接困难,但可能“能力有限”;第二层次可以汇聚更大的爱心潮流,帮助更多的人,但“不能长久”;而只有做到了第三层次,这样爱心才会形成洪流,才会持续延续,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为此,他们打造了一种“输血”+“造血”、“软件”+“硬件”的慈善模式。“慈善不单是物资,更应该注重于精神层面的慈善。”以长远的眼光、持续的行动来进行慈善,这样爱心才会长久,持续不绝。
——《感恩:直销业抗震救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