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谦]传销为啥会使人丧失理性
关键字:杨谦 传销 丧失理性
问:常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陷入传销的人往往对寻找“下家”特别狂热,对周边的正常生活却漠然冷淡,似乎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请问,这是为什么?
———上海漕溪路 陶亮
答:根据2005年颁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我国曾有很短一段时间开放过国际承认的直销活动,但由于一些不法商人把直销计划完全变质,演变成了金字塔计划式的金钱游戏,利用数学设计要求加入者付钱,承诺其可获得高额回报,并利用后付钱者给先付钱者付回报。我国政府把类似这样的金字塔商业活动界定为传销,并加以坚决打击。
在打击传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参与传销的人对明显荒谬的传销计划却痴迷癫狂,对外界的信息强烈抵触,对传销课堂传播的谎言和谣言深信不疑,几乎完全丧失了基本的理智。这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也使政府的打击努力很难奏效。所以,清晰地解剖这种现象,对于打击传销犯罪活动,让更多的人尽快脱离传销是非常必要的。
传销的组织者和经营者目前采取的基本手法,就是把传销包装成某种合法的商业模式,然后以“洗脑”的方式,力图让加入者相信这种方式是具有致富前景的商业活动。传销组织通常有一套所谓的理念,有一个所谓的市场计划,有一系列影响新加入者的活动流程,还有一套对付政府打击传销行动的说辞。所有这些再配合所谓的成功学理论,透过系统性的方法,对加入者进行密集的观念灌输,从而改变加入者原有的思想和态度,使其失去基本的理性。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手法之所以能生效,可以归结为四个利用:
一、从个体心理看,传销组织利用了人们内心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切实际的梦想可能潜藏于许多人的心中。发财可谓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梦想。传销也许会让某些人发财,但即便抛开违法这一点不谈,传销组织用某几个人的所谓成功做普遍性的煽动,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在鼓吹者那里被吹成百分之百的现实,其实是在利用人们的侥幸心理和赌博心理。这类心理战术对很多梦想强烈的人往往是致命有效的,使他们深陷这种以偏概全的逻辑之中不能自拔。
二、从个人素质看,传销组织利用了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从传销参与者的成分看,农民、下岗职工、大学生、复员军人等占了一定比例。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经济方面的知识较少、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国家的政策法律不甚了解等。传销组织会借用很多当前的流行语来包装传销,什么连锁经营、网络经营、直销等,还组织编造了所谓的教材。虽然里边充满了虚假、编造、谎言和似是而非的说法,但由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营销,无法判断真伪,所以容易轻信。此外,传销组织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熟悉的关系进行的,而中国文化中对熟悉关系的信任度很高,所以,传销的信息传递一开始就很具有迷惑性。
三、从操作手法看,传销组织利用了群体影响个体的“场效应”。凡是陷入传销组织的人,都会被邀约到较偏僻且较封闭的地方,参加各种所谓的课程。这种课程往往是精心设计的,有人讲课,有人做见证,有人敲边鼓,有人造气氛。如果是孤立的几个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受到周边气氛的渲染,很少有人会有足够的定力而不受影响。这就是“场效应”。科学证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场,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会改变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人们常说,谎言重复1000次就会变成真理,而如果谎言让100个人去重复,每个人只要重复一次,就已经足够再影响1000个人了。这也是传销组织一定要让人不停地上课,甚至要群体居住的原因。
四、从外部环境看,传销组织利用了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有的人因为存在心中不满,很容易和其他人产生共同怨恨的共鸣。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人们顺着他的意愿的话,那么,他只需要先挑起这些人的怨恨,再施以迷惑性的话语,很快就会使人丧失判断力和意志力。传销组织正是通过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把加入者的思想引导到他们设定的思路上,让人相信只有参与传销才是解决个人前途的出路。
要破除这种摧毁人们理智的邪恶行为,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是千万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其次是要多方求证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尽量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三是要正确理解社会现象,不要过于偏激;四是加强个人的学习;五是一定不要轻信突然而来的所谓工作和发财机会,要全面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