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参加“直销产业研讨会”
托天问老大的福,很多业界朋友都知道我也参加了“直销产业研讨会”,于是纷纷致电询问我相关的情况,比如,是不是要回直销行业,以及在会上都了解到了什么等。其实,我很能理解朋友们的心情,一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二是由于行业目前仍然处于萧条期,想从此类会议上能够得到一些相关消息。特别是仙妮蕾德的朋友,在得知会议台面上的两家赞助企业居然有自己公司之后,纷纷拜托我要转达一下企业的“指示”。这使得我很讶异:要么仙妮的此次赞助只是临时起意,要么是因为主办方的情面,否则其经销商应该多少会知点情。同时,由于阴差阳错的关系,我和曾媛小姐未能谋面,因此也无法得知仙妮为何会在去年跟经销商放言“我们和直销没有关系”之后,居然会赞助“直销”产业研讨会。而主办方人员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言语也比较闪烁,更增添了无穷的回味。
当然,这只是一个花絮,至多潜藏一些企业后期的走势,跟直销业的未来关系不大。而对于我自身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很多新朋旧友,而且出奇一致的是,好些朋友都换了头衔,或从A公司换到了B公司,或从总经理变成了其他什么别的职务。可见现在直销界不管是公司、职业经理人,还是经销商,都仍然处于一种“动态非平衡”之中。我甚至能想象,说不定三个月之后,大家可能又会换上新的名片、新的头衔。不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什么原因,但希望一定不要是浮躁,否则对于这个脆弱的行业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
比较遗憾的是,我未能到旁边北大举办的论坛去逛逛,据说新时代老大黄永刚、安利老大黄德荫都有出席。小道消息透露,这是因为Nu Skin去年赞助了南大直销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也不甘寂寞,希望支持北大这边也搞个类似的中心。不管是真是假,这也是业界冒出的新现象。
这些中心的成立就能够对业界理论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不得而知,但是就台湾地区的经验来说,我觉得有些业界人士每期向我发的简报比中山大学的相关论文更有意义,因为非常贴近市场和直销商实际,让我对台湾的直销市场有非常直观的认识,具体可见以前《经贸世界》杂志“前沿”中关于台湾市场的报道(这里要跟陈教授道个歉,但真是我非常诚恳的看法)。
总而言之,5个月后再回来走一趟,也没有什么物是人非的感慨,人还是那些人,物还是那些物,但就是因为如此的没有进步,才叫人感到可怕。
我也不止一次告诉直销朋友,我现在一看到直销杂志都是“公司+直销团队+培训+生活”的模式就感到头昏,“特别策划”也几乎全部成了公司信息大杂烩。演化到最后,直销杂志也许会成为企业、团队的广而告之,对于在里面做的人来说用处不大;对于外面看的人,至多就起个忽悠的作用,根本无法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直销界。这样的做法,对企业有用吗?对直销人有用吗?
今天有幸听了王青老师的课(媒体前辈,非直销行业人士),受到了很多启发。他主要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做新闻和企业采访(不知道众多直销媒体的同仁们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课程)。我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在直销媒体现有“拿个人就用”的模式下,如果仅仅能够写点东西,打听点八卦,沦为为企业、团队忽悠的工具,收点好处费,不是一个专业媒体人该有的态度,也不会得到主流的认可。
我无意挑起战争,但是自《经贸世界》之后,业界媒体确实越来越趋于“大同”,少见有深度、有分量的震撼性文章,而以前把“《经贸世界》当成一次市场开发”的某杂志更是失去了方向。我相信这些杂志也许能够赚钱,但是就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想必路也会越走越窄。
我在此也衷心祝愿直销媒体能够早日意识到这个问题,突破现有模式,真正能够对行业做点贡献。我不期待再有“以良心、良知”为主导的直销媒体出现,能够打破现有模式,让人看着不头晕,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扯了半天,回到主题:我为什么会参加“直销产业研讨会”?其实题目主要是吸引眼球的,没有什么轰动性的答案。但是以上所感所想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看来虽然离开这个行业一段时间,我对它还是有感情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