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集团走直销难产 中小保健品面临路径新选择
在2004年9月有关直销市场开放,一些限定性条款被披露之后,作为直销主力军的保健品行业便一直盛传将组建一个为中小型直销企业量身定做的产业集团,以应对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和20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的“铁门槛”,牵头组建这个集团的就是中国保健协会。如今,一度欲组织中小保健企业筹建产业集团的中国保健协会,对于直销的热情却悄然减退。众口难调集团难产
在2004年9月有关直销市场开放,一些限定性条款被披露之后,中国保健协会就开始运作“产业集团”之事,虽然保健协会秘书长一再否认“产业集团”是应对直销门槛而生,但直销门槛却为其提供了契机和支点。
在听说中国保健协会要整合中国中小直销企业后,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保健协会此举,“是为中国直销市场开放前的大力铺垫,欲借众人之力,组建中国直销界的航空母舰,意图统领江湖。”并表示,“中国保健协会此举整合,为中国直销行业预留火种,借整合之力,打造民族直销大规模的直销集团……”
不过相比之下,也有企业老总表示出不同的看法:“这样各自为政的集团,实际上还是没有帮助保健产品企业摆脱松散型的局面,我们是不会出资参加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异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产业集团很多情况还是未知的:如究竟谁掌握话语权;各种费用如何缴纳等等。”
同时,也有人认为,产业集团收编众多中小企业之后的实际运作将面临较大的管理难度,毕竟产权难明、“众口难调”……
除此之外,一位资深直销人士王先生认为,国家设立200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等高门槛,本来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行为整合保健品行业,如果保健产业集团网罗的仅仅是一批中小企业的话,就没有达到国家设立这个门槛的目的,将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产业集团成员违规操作几率将加大等等,而保健产业集团最终能否真正拿到直销牌照也很难说。
放弃牌照低调潜行
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来说,中国保健协会组建产业集团最大的魅力还是帮助他们拿到一张通往“直销”的门票。
业内很多人士认为,此次整合并不排除政府授意产业集团直销。一家保健品直销中小企业的李总分析,由于出台的“直销法”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按现行规定,除了需首次交纳2000万元保证金外,今后每个月都要将营业额的15%作为保证金上交,直到交满1亿元为止,大多数企业都没法承受这一资金压力。国内一批中小企业在“高门槛”下必然成为黑户口,由于没有“合法名分”,这部分中小企业很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内资企业将得不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一批内资企业的生存。
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有消息说政府取消了‘3年累计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的条件,但按照已经披露的关于申领直销执照的限定性条款,特别是20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条款,我们企业肯定得出局。”这样一来,中国保健协会组建产业集团后,大家就可以以产业集团的名义共同出资申领执照。
现在《直销法》已经生效,原定上半年完成组建的中国健康产业集团却迟迟没能浮出水面。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表示,产业集团的筹建仍在进行中,但不会再去申请直销牌照,今后将以产品、营销渠道互通为主,集团本身也不是实体。
据悉,明年3月-4月有望发放第一批直销牌照,目前约有70家企业向商务部提出了直销牌照的申请,除了哈药、健康元等少数药企外,众多传统医药企业对这一新事物仍持观望态度。
“现在不少保健品企业对直销确实已没有兴趣,当初筹建这个集团也不仅仅是为了直销。”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认为。
直销并非救命稻草
由于目前中国开放直销的政策并不明朗,特别是中小保健企业可能会比外资企业推迟开放,能否拿到直销牌照便成为了首要风险。而万一拿不到牌照,这些公司将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保健品企业不要对直销抱有太多的幻想。事实上,直销一直并非主流的销售模式,并且在西方现在已逐步衰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全世界直销销售额可能只有1000亿左右,还不到全世界商品零售总额的1%。”
目前,随着中国开放直销市场的临近,一股掘金保健品直销的暗流在中国市场上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开始直销运作的内资企业至少在1000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而他们又大部分属于健康产业。
业内人士指出:直销其实只是一种行销手段,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说什么都是白搭。而且,由于直销行业的复杂性,经营管理上同样存在着很大风险。国家管理跟不上,直销主体就会违反游戏规则;商家违反游戏规则,就会促使直销受众失去理性;直销受众失去理性,又会促使直销主体进一步违反游戏规则,就会使国家管理更加跟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