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需不需要外部援助 应从五方面冷静分析
关键字:中国 援助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大。对此,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舆论,认为中国已经脱离发展中国家队伍,不应该再接受国际上给予的发展中国家援助资金。有德国官员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没有理由继续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基金”。在加拿大保守党政府中,有人声称要履行竞选承诺,取消每年向中国无偿提供的6000万美元发展援助资金。今年,日本将全面停止对华日元贷款,理由之一是中国已“从发展中国家毕业”。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也有人为中国当前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已经足够富强,不再需要接受外部援助。
中国还需不需要外部援助?发展中的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国情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判断。
首先,从国家发展现状看,现阶段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国人均产值虽然已突破2000美元,但发达国家人均高达4万多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点较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较低、教育医疗及农村社保等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中国需要解决的不少难题,诸如荒漠化、节能减排等,单靠自己的努力将耗费更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需要外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
第二,外部援助在历史上曾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益处,是推动中国前进诸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接受外援有助于我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1949年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技术禁运。毛泽东主席1950年访问苏联争得了宝贵的援助,156个援助项目对我国基础工业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30年前,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当时资金匮乏,技术紧缺,能源供应紧张,基础产业落后,邓小平同志打破了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视为理想财政状况的思想,积极寻求外部支援,“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
1979年,日本提出向中国提供援助。20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经济援助国,援助总额占24个对华援助国资金的60%以上。日元贷款对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企业技术的升级、出口创汇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起了积极作用,是两国友好的重要篇章。日元援助项目遍布中国各盛市、自治区,由日本援建的宝钢一、二期工程,技术水平一直站在世界前沿。
第三,发达国家对中国提供援助可互利“双赢”,也有利于世界共同利益。舆论认为,现在对华援助已主要不是为了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饥饿问题,而是为了双边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减少、终止和取消对华援助的想法,是“目光短浅”和缺乏政治远见的“错误”主张。
从双边利益看,日本通过对华贷款获得了不可低估的实惠:大量增加中国从日本进口,促进日本企业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使许多濒于破产的日本企业起死回生等。从全球共同利益看,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提高能效和使用可再生资源等方面合作,符合全球利益,有助于推动创建和谐世界。
第四,中国积极争取外援,但仍会立足于以我为主、艰苦创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当赫鲁晓夫向我国提出要在我国海岸建设“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时,毛泽东洞察到苏联意在“控制我们”。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他严词拒绝了苏方的无理要求。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当年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原则,今天更不会无原则地争取外援。某些外部援助的取消或终止,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
最后,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是应该的,也是对中国多年来接受外部援助的回报。中国不是非洲主要债权国,对非洲贷款的数目有限。在消除贫困问题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采取更多实质性措施。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不应成为发达国家不向中国提供援助的理由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