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谦:门槛的作用
最近有机会参观了几家直销公司的生产基地,颇有些感想,对《直销管理条例》的门槛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参观的企业,既有跨国公司,也有内资的民营企业,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拥有非常标准的生产设施。当然,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比较而言气派得多,也现代化得多。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以保证产品的工艺水平和质量。原料也大部分进口,其成本状况相对较高。另外,工厂区的绿化率相当高,据说超过了40%,说得上是个花园工厂。在厂区参观,十分的赏心悦目,几乎感觉不到这里是一个工厂。30年前,我也是一个工人,四年的工人经历使我对工厂多少有些了解,这几年和企业打交道,也常常去工厂参观考察,我觉得直销企业的工厂水平在同业当中应该算是上乘水平了。
国内的民营企业也不示弱。我参观的一家企业的日化车间,完全是按照GMP的标准建立的,并且达到了万级水平,据说可以和制药环境相媲美。还有一家企业的设备号称是东南亚唯一的一台,其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技术国内首屈一指。我不懂技术,但恰好在一次空中旅行的时候与设备的制造商公司管理人员邻座,谈起这套设备,那位意大利人确实向我提供了其先进性的证据。这些民营企业在经济实力上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但是他们对生产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一点也不逊色,足见其经营企业的认真程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我觉得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形成的是海外与国内的遥相呼应,设在内地的研发主要是本土化的任务,开发适合本土消费者的产品,同时也借重海外的研发力量针对本土需要开展研发。即便是海外已经成型的产品引入到内地,通常还需要二次开发。我认为内地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让我们更加高兴。例如一家企业的老板在前不久我召开的课题发布会休息期间,对媒体的记者津津乐道介绍自己研发的牙膏,并不惜当场展示自己的牙齿以证明产品的功效,引发媒体对直销企业自主研发的关注。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产投入相对于销售的投入风险更大,但它反映了企业家不同的经营状态。生产的投入可能会让一个企业具有更多的长久经营的理念,因为这种投资的回报期相对更长。纵观海外经营数十年的直销公司,基本上都是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化的企业。所以,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的直销企业必须是生产型公司看起来苛刻了一些,也曾引起争论,但从现实看来这样做会节约在流通环节的淘汰企业的过程,使直销业的起点相对高一点,这对不够成熟的中国消费市场应该是更加安全。
门槛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立法的一个常用工具,只要不带有歧视,就是公平的。至于是否高低,那就是一种博弈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比有些发达国家更富有成见。发达国家常常把门槛用来当作阻挡外资的壁垒,用来保护市场。我希望过了门槛的直销企业都是优质的,能够为直销行业争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