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税寡:房产业怪象还要存续多久
房地产领域在“速生”大批富豪的同时,丑闻不断:一些房地产企业,甚至包括“百富榜”上榜企业,大肆瞒报利润、偷逃税收,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偷税与房价虚高是一丘之貉
依法纳税本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义务,房地产企业何以能屡踩红线却又逍遥法外?这些企业隐瞒利润如此猖狂、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行为,相关部门怎么说也难脱干系,不是放纵、庇护,至少也是监管失察、失职。
日前,多家媒体披露,排在“2006年胡润百富榜”前10位的某房地产富豪,个人坐拥财富百亿,但他的公司却连续几年拖欠巨额税款,虽经税务部门多次催缴,至今仍欠税高达2800万元(不含滞纳金)。按规定,当地税务部门每个季度都会公布最新的欠税情况,但这个欠税大户却从未被公之于众。究其原因,乃在于“个别部门及个别人为其讲情”,税务部门不得已才从公告上将其撤下。
房地产独立评论者顾海波说,开发商放胆偷逃、拖欠税款与有关部门的行政不作为不无关系,而房价狂飙,则与各项调控政策在地方未能执行到位、甚至在一片“严格执行”声中被“对策”架空紧密关联。此二者,总根子都是某些地方政府和某些权力部门在房地产这个名利场里陷得太深,难以自拔。而偷税与房价虚高,不过是当前楼市不和谐性的一脉两流、同质异构而已。
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像个谜团:这里是富翁的制造厂,这里又是欠税、逃税的温床。在“2006年胡润百富榜”上,前10位富豪中有6位主营房地产,还有2位也将房地产作为主业之一。而在“2006年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中,50位房地产富豪的总财富更是达到2010亿元,平均财富超过40亿元,上榜门槛即达15亿元,居所有行业榜单之首。
按照常理,利润大户往往也该是纳税大户,但在当下的房地产行业,常理被颠倒了,盈利众而纳税寡、“百富榜”和“欠税榜”都是房地产企业占大头的悖论司空见惯。
不久前,财政部发布会计信息质检公告称,在受查的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2.22%,而实际利润率却高达26.70%,隐瞒利润超过一半。财政部有关人士说,有的房地产企业刻意隐瞒的利润率竟高达57%。
业内人士透露,通过高开成本、虚增营业费用来减少当期收入,以实现隐瞒利润、偷逃税收,在房地产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差别只在瞒多瞒少、多逃少逃。
日前,广州市地税局发出2006年第3号欠税公告,在37家曝光企业中,如往常一样,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超过半数。据广州市税务部门介绍,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欠税金额占到了广州市全部欠税金额的80%以上。
聚敛大量财富的房地产企业同时竟是为富却赖的欠税大户!如此分裂的事实并非只存在于一城一地。2005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占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8.6%和17.8%,而同期房地产行业上缴的税收为1798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收入的5.82%,明显不对称。
警惕房地产领域资本与权力合谋
资本与一些官员滥用公权相勾连,在相当程度上放纵了房地产界欠税偷税风行,助推了房价持续走高。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腐败和行贿受贿案件出在土地问题上。
京城的一位开发商谈到“腐败官员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时,直言不讳地说,这与土地交易的不公开、不透明有很大关系。中央政府在过去几年接二连三地下发文件,要求全国所有经营性土地都要进行公开交易,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策在落地时并没有得到全面、到位地执行。原因何在?人们总能从层出不穷的个案中发现权钱勾结的影子。
一位楼评人士说,发生在土地、税收、规划等房地产开发、销售环节诸多“为钱左右”的事实已令人震惊,更发人深省的是,一些地方官员没有站到普通百姓一边,而是一屁股坐到了房地产商的钱袋上。种种现象表明,他们离将谋求民众福祉、社会和谐当作执政之第一要务的要求尚存距离,过分看重了名(譬如形象、政绩)与利。结果,在权钱勾连和其他多重因素的合力之下,楼市的癫狂加剧了。
“疾在里,不治将恐深。”顾海波说,和谐社会必须保证百姓安居,必须要有和谐楼市。唯有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公共政策,把虚高的房价降下来,楼市才会“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