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哥相对论:有这么大差别,竟然是因为一种草?
发布: 2019-02-27 10:59:47 作者: 佚名 来源: 三生
这个春天,江浙沪一直在上演“流浪太阳”。天刚放晴两天,新一轮的降雨就又来了。在难得的晴天里,郊外踏青,春风拂面,地上冒出几株笋,河里游着一群鱼,也是一种舒适恬静的美。我相信,这种感受是大家的共识。而当连绵的阴雨再次光临时,人和人的感受却会截然不同。
今天,在江南烟雨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文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类似图形符号的文字来做记录,很多古代文明都是如此,比如古埃及和古中国。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比中国的甲骨文,要“象形”得多。
(古埃及象形文字)
(中国甲骨文)
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一种看画的感觉,文字符号复杂而具象,十分生动。相比之下,甲骨文则显得笔画简洁而特点突出,像是经过了抽象提炼加工。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是审美上的差异?还是想象力的不同?
也许都不是。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叫做纸莎草的植物。纸莎草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把它的茎切成薄片,经过浸泡、捶打、压制、干燥等一系列的工序之后,就能制成一种书写介质——莎草纸。这种“纸”易于书写,可以在上面记录非常具象的文字和绘画,而且在古埃及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
(莎草纸图画 来源:网络)
而在中国,我们的老祖宗最早用于记录文字的介质是龟甲和兽骨,文字不是写在上面,而是刻在上面的,这就必然要求甲骨文的形式简洁抽象一些。比如,想表示“羊”,中国古人就不会那么费劲地真刻一头羊上去,而是用最具特征的羊角去代表。
(甲骨文“文、云、羊、鱼” 来源:网络)
如果说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那么诞生什么样的文字,则源自环境的造就。中国文字诞生之初,没有柔韧易书写的介质是一种困难,但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文字,一直发展、延绵至今。就如现在的天气,阳光明媚固然可喜,阴雨连绵也未尝不能带来另一种繁茂。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