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销网 中国直销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公司获牌企业康宝莱(中国)>> 正文

康宝莱公益模式 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

发布: 2014-03-27 09:05:30    作者: 钟潮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幸福的人大体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这17个家庭来说,他们的不幸或许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的幸运却完全是因为同样的八个字——康宝莱“天使听见爱”。
  三月中旬的上海,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就在这么一个生机盎然的周末午后,一群孩子在位于上海闸北区的民办小小虎幼稚园内又叫又闹,撒开了玩儿,叫闹的分贝尽管刺破了周遭的宁静,却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心生笑意。因为也就是这群孩子在一至两年前,几乎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见春天的声音,也无法发出他们心中对春天的共鸣。
  然而,自2011年9月开始,他们的命运相继改变了。在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发起“天使救助行动——天使听见爱”公益活动之后,陆续有30个听障儿童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鸟鸣虫啼之声终于回到了他们的世界。这次重新聚首于上海闸北区民办小小虎幼稚园的17个家庭,便是其中的幸运儿。而他们的再次相会,不过是一场马拉松式慈善接力又一棒的开始。
  因为对于这些听障儿童来说,植入造价高达20万元人民币的人工耳蜗只是恢复听说能力的客观条件,真正漫长的康复之路才刚刚起步。正是清楚地意识到这项慈善工作的难度之大、造价之高、投入精力之大,康宝莱公司内部在最初选择这个项目时是有分歧的。但康宝莱创始人马克·休斯那句“你必须用来自心底的爱来对待和影响他人”,最终促使康宝莱(中国)敲定了这个慈善项目。
 
  带入式的慈善没有折扣可打
  很多时候人们会这样认为,一个企业花钱做慈善无非就是花钱造势,一方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回馈社会,从而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但在康宝莱(中国)选择“天使听见爱”这一“繁杂”的慈善项目时,就已经做好了“带入”的准备。
  康宝莱(中国)总裁李延亮曾经表示,很清楚选择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不只是掏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也就是说,公司还面临着很多的“麻烦事儿”。“我们不怕麻烦,选择公益就要做踏实的公益,帮助这些听障儿童重新进入社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有效的康复工作作为跟进,不然是难以保障他们真正学会说话的。”
  按李延亮总裁的想法,那就是康宝莱公司每资助一个听障儿童,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健康成长,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路,康宝莱(中国)从一开始就把细节放在首位。最开始选择患儿时,他们会认真做家访,对每一个提出申请的孩子进行筛选,以保证每一分公益款都能花在真正有需要的患儿身上。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康宝莱”这三个字将成为这些孩子、这些家庭终生的朋友。
  2010年6月10日成为首个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受益人的小芳纯,如今已经是厦门一家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而从小芳纯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始,到第一次开机、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在学校里表演,康宝莱厦门分公司的员工林女士都是见证人。如今,林女士不仅是小芳纯最亲近的人之一,林女士所在康宝莱厦门分公司的志愿者们还会自发去学校捐建图书角,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
  这种带入式的慈善,已经成为康宝莱(中国)“天使听见爱”项目最为普通的方式。正如康宝莱一位公司员工所言,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跟这些孩子一旦相处下来,难免会对他们投入感情,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快乐成长,至少像普通人一样开心生活。
  所以,当上海市闸北区小小虎幼稚园园长、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博士张磊女士第一次接触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时,也着实吃了一惊。她介绍说,“我接触过的听障儿童很多,在我们这里康复的孩子也很多,但像康宝莱公司这样肯出钱给孩子做耳蜗,愿意帮助他们康复,甚至因为康复是在外地还帮孩子的父母找工作的事情,我真还是头回听说,当时听到之后特别感动,我想这才是有分量有温度的慈善。”
  来自河北农村的小滋金、小滋增的父母就一直在感受着如此有温度的慈善。在遇到康宝莱之前,这对父母也曾有机会给孩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但由于当时负责另一慈善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只能给双胞胎中的一个做植入手术时,无法取舍的父母最终放弃了这个“二选一”的机会,直到康宝莱公司的出现,这对父母终于如愿给两个孩子双双植入了人工耳蜗。不仅如此,康宝莱地方上的志愿者们还经常给孩子带去食品和学习用品,就在今年春节前还给两个孩子垫付了一笔康复费用。
  如今,这对双胞胎兄弟和同龄孩子一样十分淘气,经常上蹿下跳,每次跟康宝莱员工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热闹得跟家人一样。孩子的父亲告诉笔者,他们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俩兄弟能够跟普通孩子一样正常交流、正常成长,将来长大了没有自卑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也是康宝莱公司特意在今年3月组织这次第三方听说能力评估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已经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普遍遇到了康复难题。
 
  专业慈善讲究的就是负责到底
  郑先生,康宝莱(中国)“天使听见爱”项目负责人,公司人称“郑大善人”。由于此前一直负责“康宝莱之家”及其他慈善项目的工作,在公司决定做“天使听见爱”项目时,他还有些小小的不理解。“人工耳蜗造价那么高,做一个手术就需要20万元,如果用在资助其他患儿身上,譬如先天性心脏病,一个人工耳蜗的钱就能做四五个手术,不管是从社会影响还是公司宣传,效果都会大的多。”
  但在执行这个项目三年多之后,郑先生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他不仅跑前跑后为这些孩子服务,还开始学习听障儿童康复的相关知识,这次选择小小虎幼稚园这样一个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为这些接受手术的孩子做评估,就是郑先生的主意。希望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真实地反应这些孩子的康复情况,从而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上下的想法都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天使听见爱’项目的目的不是给多少孩子植入人工耳蜗,而且要帮助他们真正康复。”
  随着项目跟进程度的加深,对这些孩子和家庭所投入的感情也与日俱增,郑先生也愈发意识到科学康复、有效康复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植入耳蜗,而这种意识和专业手段恰恰是这些贫困家庭所欠缺的。
  作为聋儿康复的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第一个为聋儿康复服务的聋健合一幼儿园——上海闸北区民办小小虎幼稚园,有着近十年的康复经验,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尽管这次给予17个家庭举办的评估和培训活动只有短短两天,但还是让郑先生受益匪浅。其中一段康复聋儿流利朗诵诗歌的视频令郑先生印象深刻,他坦言,多么希望这些孩子也能够这样讲话,这样生活。
  而小小虎幼稚园园长张磊博士的一席发言,更是坚定了郑先生的想法。张磊博士认为,很多患儿家长以为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就可以轻松康复,和普通孩子一样听说,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父母家人在康复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少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家长的康复水平和康复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张磊博士还专门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温州的家长由于生意忙、家里经济宽裕,就要求康复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加课,此举招致张磊的坚决反对,她的理由非常简单,“如果为了挣钱,康复就走偏了,所以,我们坚决反对给孩子加课,因为每天回家后的家庭康复更为重要。”正因为此,张磊特别反对家长全托,“全托让家长解脱了、轻松了,但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的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而听障儿童的最佳康复期就那么有限的几年,如果家长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康复很难达到满意的水平。”
  曾经有一位来自安徽县城的孩子,之所以选择来到小小虎幼稚园进行一年的康复训练,就是因为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之后,把孩子全托给普通幼儿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发现其他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却呆坐一旁扯羽绒服里的羽绒玩,那一刻,这位母亲终于下定决心辞去工作,专心为孩子做康复。张磊说,自己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在座的每一位父母,不管有多难,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康复,家庭的投入是必须的。
  而这些也令郑先生感悟良多。原认为把做过手术的孩子放到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是最好的办法,为此,他们甚至托关系、找熟人,帮助这些做过手术的孩子都能在当地康复中心学习。但后来才发现,由于各地康复中心水平不一,有些孩子真的就错过了最佳康复期。
  来自云南、年仅5岁半的杨伟峰曾在当地康复中心半年间换了四任老师,教授的方法都不一样,弄得孩子和家长都无所适从。而有的康复中心由于患儿太多无法满足需要,只能把非本地孩子劝退。这些都令郑先生感到责任重大。“跟小小虎幼稚园老师们接触的这几天,让我学到不少东西,也意识到给这批孩子进行专业康复培训将是极为必要和紧迫的。”由于3岁以内是给听障儿童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最佳时期,6岁前是康复的最佳时期,在郑先生看来,专业的康复训练事不宜迟。“经过这次评估过后,我们项目组会给公司提交完整的报告,与各方机构探讨如何有效介入后期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找到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快帮助到这次评估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尽管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培养患儿家人意识已被提上日程
  给孩子和家长进行专业的康复培训是一方面,真正让郑先生和他的项目团队犯难的还是如何构建家长们的康复意识。正如张磊博士所言,孩子的康复水平30%是由康复中心的能力决定,70%则取决于家长的投入程度和康复水平。“可以说老师的付出、家长的配合,缺一不可。”
  由于被康宝莱“天使听见爱”项目选中资助的听障儿童多为贫困家庭出生,有的甚至来自于偏远山区,当地的康复条件原本就很简陋,而一些家长迫于生存压力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康复,把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孩子送到当地康复中心,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最佳选择。但事实上,这距离真正的康复还差得太远。
  笔者在小小虎幼稚园一段治疗视频中就发现,仅每天30分钟的口腔训练就很讲究,像刷舌头这样看似简单的康复动作,如何刷、怎么刷更有效,都需要对症下药,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如果把这样的康复训练一骨脑儿地推给幼儿园或者康复中心,再有责任心的老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听障儿童有一些拼音的发音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回家后在家长的陪伴下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学会听机器的声音,在有噪音的环境下学习说话,都需要家长的悉心照料。在小小虎幼稚园培训过的诸多孩子中,但凡康复好的,没有一个离得了家长的时间与亲情的投入。张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来自安徽的孩子,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结果是孩子的奶奶陪同前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就是这么个不识字、说话又有口音的老人家,为了自己的孙子,愣是学会了写字和普通话。可想而知,一个听障儿童的康复背后,是家人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在康宝莱公司的价值观体系中,关于态度一栏是这样写的:把一切变得简单、神奇、有趣。而在“天使听见爱”这个项目中,康宝莱公司的员工们似乎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态度。看似复杂、麻烦的工作在他们眼里,会变得简单、神奇、有趣。这次在上海张罗评估的康宝莱公司项目组里,除郑先生外全是“80后”,其中一位入职不久的女孩子还是“90后”。但这几位看上去时尚洋气的女孩子却极有耐心,两天下来几乎个个都成了“孩子王”。她们既要张罗孩子们的听说测试,还要管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不虚此行,还专门带他们去世博会的中国馆一游。哪怕只是一餐饮食的安排,都会反复斟酌。而在谈到感受时,却只是淡淡的一句:“能够帮助到他们,自己也很开心。”
  如今留给康宝莱公司的时间并不多,对于这些眼见着就要错过最佳康复期的孩子们来说,给予他们专业的康复培养已是首要任务。但不管是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还是分时段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康宝莱公司俨然已经把这些孩子的未来成长看作自己的事情。正如康宝莱(中国)总裁李延亮所说,“不是说做完手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责任就已经结束。让他们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并且不失学,能够受教育,我们之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用功。”
  强烈的责任心和带入感,使得康宝莱公司的很多员工已经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家人。所以,在看到有些家长工作太忙忽视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后,郑先生甚至比那些家长还要着急。所以,在短短两天的评估培训过程中,郑先生也一再希望张磊博士能够给孩子们的家长多说一点、再多说一点。
  尽管,孩子们的康复程度有好有坏,家长们的康复意识有强有弱,但郑先生和他的团队以及整个康宝莱(中国)都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充足准备。“天使听见爱”,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它需要的是一群人拥有长期的奉献精神,和一家企业始终如一的付出。
  人生从此更精彩,这是康宝莱公司的愿景,也是一家企业在从事慈善项目的过程中给出的答案。而康宝莱公司也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慈善接力中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慈善事业中的康宝莱模式。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验证码: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
全搜索

站内最新

直销资讯 直销研究

最新文章

直销公司 直销人才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健康美容

热点·文章

直销家园 直销论坛

推荐·文章

人才首页 我要加入

直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