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工人卖房到北海干传销 妻子父亲都成下线
发布: 2010-04-26 09:22:12 作者: 佚名 来源: 半岛网
通过朋友引荐,记者与一名北海“资本运营”的资深人士“王总”取得了联系,记者的身份是一名生意人,是做房屋中介的,这次到北海是为了考察当地的房屋市场。4月13日,记者只身赶赴广西北海,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王总的团队 。
在王总的团队中,分工很是明确 ,有人擅长说辞和人际沟通,他就会担起新人的接待工作;有的人擅长对“国家政策 ”及“领导的讲话”进行“解读”,他就会负责介绍“行业的合法性”,而有的人,以上两者皆不擅长,但是,他们却有着一颗“足智多谋”的大脑。这些人,会受到“组织”的器重,被安排学习教新人“为何这个行业会挣钱”,他们——就是这个团队的大脑,行业内称他们为“经济账”。
记者卧底以来,一直跟随王总,徘徊在北海的高档小区中,继续“被洗着脑”……
◎今日提示
经过了层层洗脑,他们相信了能一夜暴富的神话。为了能加入这个游戏,有的人甚至卖了房子,带着钱来到北海,开始了定居。
如果你要加入这个恐怖游戏,这些人就会建议你租房住下,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让你时刻沉浸在这个氛围里,他们不建议你回青岛操作是因为他们担心你回家以后,在亲友的感化下动摇决心。
4月17日,又一轮的洗脑开始了,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候,他们就给你打上一剂“闭口针”,让你回家后避谈此事,并教会你用谎言邀约……
◎主要出场人物
王总
记者入行的推荐人,目前已有下线28人,主要负责新人的接待和洗脑工作。这几天的接触中,相信记者已被成功洗脑,成了他们的人。
小杨
青岛某国企的下岗工人,2008年年底被好朋友骗到北海。一下做了3单,因为没钱 ,就卖了青岛的房子,给自己、妻子和父亲,每人买了一单 。一年多了,始终执迷不悟 。
许老
以前是位老生意人,做生意很有一套,他是被儿子骗到北海的,主要向新人传授灌输在北海定居的好处。
张哥
是王总的上线,想当年就是他把王总介绍入行的,算是“资深人士”,他主要负责教授新人欺骗朋友和亲人的办法,“对人的职业特性和性格特性研究得很透”。
为了进场,下岗职工卖了房
他总想着自己能发大财
4月17日,已是记者到达北海后的第五天。这一天,王总仍像前几天一样,带着记者进行着“走跟进”工作,继续拜访着他们的“行业精英”。
“他是我们团队里的精英,他决心很足,为了筹集资金尽早出局,他把在青岛的房子都卖了。”
4月17日上午 8时50分,在前往第一家“走跟进”的路上,王总颇有感触,他讲起了这位“高人”。
王总说——
他今年30多岁,比我年纪还小,我和他很熟,叫他小杨,外人一般都叫他“杨总”。
小杨是个下岗职工,他决心很足,自从他卖了房子以后,他就在北海定居了,连过年都没回去,不过这只是小付出,等他成“千万富翁”时,什么都有了。
你也行的,干我们这行,不管你之前是干什么的,只要有决心就可以成功……
王总不放过任何一个洗脑的机会,又开始重复那一套说辞,小杨家离王总住的小区不远,步行只需要5分钟就到了。
王总说了一路,直到走到了小杨家楼下,他才停了下来,跟往常一样,他仍是先用那部“免费”小灵通联系了对方,在确认了以后,他带着记者上了楼。途中,他嘱咐记者——
小杨脾气很怪,他“讲工作”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提问,如果你有问题,就等到他讲完了再问……
小杨家住在居民楼的3楼,根据几天来的走访,记者察觉到一个问题,就是过半的走访对象,都住这个楼层,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是,王总却告诉记者,从事这行的人,都比较喜欢3这个数字,至于其中的原因,他也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而已。
在两下敲门声过后,一名30多岁的男子赶来开门,他就是王总口中的小杨,他面容略显枯黄,留着短寸头并蓄起了胡须,见到客人到来,他很热情地招呼着进屋。
落座后,他熟练地沏上了茶水,边沏边介绍说,这些茶是他的下线从青岛回来时带的,是上好的崂山茶。
小杨和之前的“走跟进”不同,他并不急于切入谈“资本运作”,他询问者记者的近况,当在听到“中介工作”太忙时,他赶紧打断了记者的话,开始了正式的“走跟进”。
他说——
干自己的生意太操心了,时刻要担心不说,还要想着法怎么能挣更多的钱。不过像你还好点,毕竟收入还算可观,你跟以前的我比比好多了,我没来北海之前,是一家国企的工人。
那时候,一个月也就挣个千八百块钱,你说能干什么?我2006年就下岗了,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我日子过得很苦,但是我老婆却没说什么,她相信我能发财挣大钱。
我是2008年年底来的这里,是让我的一个好哥们叫来的,我相信这个就是我等到的机会,我要抓住它,让我家里人过得幸福。
我一下做了3单,我那会没钱,我就卖了青岛的房子,给我、我媳妇和我爸,每人买了一单,等我发财了,我一定让他们过得舒服……
在几天来的“走跟进”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负责给新朋友洗脑的人,都会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但是,他们却不愿提及一个敏感话题,那就是他们挣了多少?每当记者问这个话题时,他们都会面露难色,小杨也不例外。
一直按套路讲话流利的他,突然顿了下来,半天,他回答说——
现在还没挣到钱,等我成了“老总”就能一下挣回来了……
可是,要成为“老总”是件简单的事情吗?拿小杨来说,他 2008年底到了北海,至今已用时1年4个月,可是,他的下线却仅仅只有8人,这其中还包括他的妻子和父亲,按照“经济账”的讲解,要想成为老总,拿六位数的月收入,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下线28人,换句话说,“小杨”或“小杨”的下线,要继续欺骗 20个名亲友从事这行,才会成为那所谓的“平台老总”,至于6位数的月收入,那或许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加入时,他们就建议你住下
其实是怕你回青岛后受亲人感化
自从4月13日记者到达北海后,从事所谓“资本运作”的人们,就没有停下洗脑的工作,在他们的谈话、闲逛中,无时无刻“只要交上50800元,发展三个下线,就可以成为千万富翁”的思想灌输。
这洗脑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4月17日整整一个上午,在接连两家的“走跟进”结束时,记者再也“没有疑问”,王总看到了这一切,非常满意,在返回住处的路上,他甚至欢喜地说——
没有疑问了?那就好,你要有什么问题,就说出来,我带你再走几家,听听他们对这事的认识。
下午咱再去拜访两个朋友,不是让他们讲“走跟进”了,咱去学习学习,学学他们的经验,看看能收获点什么……
“似乎这又是一个新的阶段。”自从踏上北海这块土地,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像是被安排好一样,有意或是巧合,这一切都是一环紧扣一环,不容人有思考的时间。
17日吃过午饭后,下午 1时就是与“高人”约好的时间。12时45分,王总叫着记者就出了门。
这一次,要拜访的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姓许,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原因,拜访者通常都尊称他为“许老 ”。
在出发前,王总曾说起过许老,他说——
一般“走跟进”的后期,我们都会带新朋友去许老那转转,他以前是位老生意人,做生意很有一套,他是被儿子带到这里,听听他的讲话,很有收获。
下午 1时,王总和记者准时到了许老家里,他身高约一米六八,衣着整洁,头发白了过半,他坐在一个单人沙发上,说话不急不慢,让他的老伴安排客人坐下。
“怎么样?小伙子,来几天了?感觉怎么样?”在招呼客人喝水后,许老端起一个紫砂茶杯,抿过茶后,他与记者聊了起来,在得到“这里一切都好”的答案时,他露出了微笑。
“感觉好的话,就住下吧,干我们这行的人,就是要求异地操作……”许老的这句话,似乎就是这次“走跟进”的主题。
在记者赶到北海前 ,曾跟引荐人详细了解过整个过程,其中有一环就是要求“新朋友”住在北海,表面上是“为了刺激当地的消费”,实则是担心“新朋友”长期待在家乡,会在亲友的感化下,枉费他们的洗脑工作,削弱他们的团队。
记者默不作声,继续聆听着许老的话,他说——
你看我都这个岁数了,要不是儿子说这边环境好,适合养老,我才不会过来。
我之前也不知道儿子在这边干什么,现在我知道了,这里能发财不说,还适合居住,为什么不来住下。
你住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多交流,还利于相互间学习,咱都要相互学习怎么给新朋友讲工作,咱们来之前都不认识,来了以后我们成了朋友,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我们这个行业,内部有规定,就是要求异地操作,你想,这里的大房子都是我们在这里住,我们给当地人房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在这里消费,我们刺激了当地的消费,我们是在为他们造福……
“租房住下,这是行规?”结束了在许老家里的拜访后,对于此事,记者向王总再次求证,他答得肯定,他说——
是的,都住在这里,你看这些大大小小中高档的小区里,有几个本地人?不都是我们外地的?
我们这些外地人住在这里,每天也不工作,就是在家招待新老朋友,聊天喝茶……
而在北海的这几天,老天爷“喜怒异常”,不时就下起了雨,有时细如牛毛,有时大如豌豆,空气中潮气很重,跟青岛的气候相比相差甚远。
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跟青岛相比,这里离赤道更近,每年夏季气温均在30摄氏度以上,可尽管这样,这些外乡人仍常常提及这里气候宜人,更适合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