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发展“觉悟型”经济
发布: 2008-08-07 10:20:50 作者: 欧阳文章 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发展“觉悟型”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发展“觉悟型”经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看,发展“觉悟型经济”体现了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发展“觉悟型”经济,实际上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的高度统一。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在于谋取人类“优良的生活”,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围绕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和伦理结构是政治伦理的主体内容。人类生活在由政治支撑着的社会框架中,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是现代政治伦理构成的基本框架。而经济伦理,则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涉及到企业在生产、销售、广告等各个环节在道德方面的认知与自我约束,而且还关涉到个人在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上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会发生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不相统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声誉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比如,在农村,政府制定了大量扶持“三农”的政策,最使农民得到实惠的就是取消农业税和实施农业补贴。这种谋取农民“优良生活”的正当性往往受到一些农资企业擅自提价的非正当性的冲击,结果国家的惠农政策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农资价格的提升转移到农资企业中去了。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不和谐状况,是中国改革继续深化的绊脚石。因此,我们提出发展“觉悟型”经济就是要改变这种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不和谐状况,使这两种伦理高度统一到中国继续推进改革的政策上来。
在经济伦理讨论中,人们曾对经济主体如何理解和处理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经济行为原则上不受伦理的影响,赢利欲望是一回事,道德要求是另一回事,谈经济伦理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种苛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本身的成熟与发展,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大多数人已经感受到,企业家不能满足于充当只知赚钱的经济动物,应当拥有一种对道德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退一步说,良好的道德形象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战略投资。因而从本质上讲,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是和谐一致的。这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觉悟”。发展“觉悟型”经济就是提倡和追求这种经济伦理。但是这还不够,这种经济伦理必须受制于国家的政治伦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成功。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仅仅指望经济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企业家遭遇到由于宏观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伦理冲突、道德悖论之时,重要的就不在于企业家个人的抉择,而在于国家能否建立一种约束经济伦理要求的政治伦理,作为经济主体遵循的行为方式,指导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所以在经济活动中,不能仅仅强调经济主体的经济伦理,更重要的应强调经济伦理要受政治伦理的规范。由是观之,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发展“觉悟型”经济,从而使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真正实现高度统一,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看,发展“觉悟型”经济体现了政治追求与经济追求的高度统一
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精神理念,也蕴涵着现实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我们认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看,发展“觉悟型”经济就能在唱响时代主旋律中生动地体现国家政治追求和企业经济追求的高度统一。
政治追求和经济追求能不能高度统一,这是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我国党和国家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追求。这种政治追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政治追求往往与各个行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追求发生矛盾。经济追求就是指经济目标追求,是指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经济主体发展目标追求一般都体现在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由经济主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的。由此而衍生的经济社会不和谐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少数经济主体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千方百计腐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导致他们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背弃政治追求而迎合这些经济主体的经济追求,从而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再如,中央对经济宏观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整个经济发展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一些行业以微观搞活为名,不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央的宏观控制政策阳奉阴违,结果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但没有收到预期阈值,而且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行业的不“觉悟”就暴露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发展“觉悟型”经济,从而实现国家政治追求和企业经济追求的高度统一,进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
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看,发展“觉悟型”经济体现了政
治和谐与经济和谐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要求看,发展“觉悟型”经济可以使我国的政治和谐与经济和谐得到高度统一。
“觉悟型”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一个“悟”字。“觉”是感性的,就是经济主体对自己经济行为的感觉;而“悟”是理性的,就是经济主体通过感觉去思考经济行为的对与错。通过感性达到理性,这就是经济主体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得到的“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就是一个“和”字,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十分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和谐,努力建设政治文明;二是经济和谐,促进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觉悟型”经济的发展,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以达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亦即说,经济主体只能通过积极的“悟”,才能臻达经济发展的“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治和谐不是空泛的,其必须要有经济和谐作为物质基础。没有和谐的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谐,这已被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我国的政治和谐与经济和谐得到高度统一,发展“觉悟型”经济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经济界和企业界决不可等闲视之。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行业和企业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悟”性不够,他们对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做法错认为是“打擦边球”,更的甚者是错认为这是搞活经济的措施而津津乐道。比如,在直销行业中,少数直销企业不按照《直销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单层次直销,而是在变相搞多层次直销,严重地扰乱了中国的直销市场秩序。长此以往,经济何以和谐?经济不和谐,政治又何以和谐?所以,要把经济和谐作为政治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必须要发展“觉悟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