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坚持的力量
发布: 2007-10-02 00:00:00 作者: 邓心 来源:
编者按: 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那个行业像直销那样,曾经遭遇没顶之灾,之后又在全民的误解中艰难前行…… 1992年,安利首次进入中国,其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利(中国)工厂,成为安利在亚洲最重要的生产基地。1995年,安利(中国)开始通过多层次营销的方式销售其产品,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但随后波及全国的“传销风波”让安利(中国)的事业跌入谷底。 1998年底,为消除“传销”风波的负面影响,安利(中国)在原有洗涤品、护肤品两条产品线的基础上,将“纽崔莱”营养补充食品引入中国。并改变传统的口碑宣传,通过体育明星形象代言人、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体育营销,高调亮相在公众面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6年7月,著名调查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受调查人群中,安利(中国)的美誉度高达83%。 资料显示,从2003年安利(中国)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之后,其业绩曾在2004年达到170亿元的高点。2006年,其销售额下降至117亿元。然而与此同时,安利(中国)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却始终保持直线上升的趋势。 于是我们开始回顾安利(中国)过去几年的经历,无论是在刚刚进入中国、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蜜月期”,还是在整个行业处于冰点的最低潮,安利(中国)都没有停止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他们甚至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将安利志愿者队伍建设成了一支“正规军”……这种显得有点“不务正业”的管理方式,却恰恰增强了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对于安利(中国)的经销商们来说,能作为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是其至高无上的荣耀。 无论顺境、逆境,安利(中国)的这种坚持显示出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独特气质。 首创不易,坚持尤难。安利(中国)的这种坚持是超出那些炫目数字的真正令我们感动之处。 200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安利(中国)参与赞助的特奥会首次进入亚洲,并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安利总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Dana boals (戴宝芝)特意奔赴上海为特奥助威。开幕式前夕,《财经时报》专访了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并与安利(中国)总裁黄德荫、安利(中国)华东区总经理黄圣文一起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展开了对话。 《财经时报》:近两年来,“企业公民行为”、“公益营销”成为国内企业界关注的、炙手可热的关键词,而“安利怎样做公益”也就成了众多媒体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大企业,安利总公司是否有全局性的规划? 戴宝芝:在公益方面,安利中国做得非常好。从美国总部来说,我们只对公益事业设定一些目标,而具体通过什么项目来完成目标、提高商誉,都由各国分公司决定。当然,安利对于特奥有一些特殊的感情——特奥同安利一样也是发源于美国密执安州,安利一直有志愿者为特奥服务。 《财经时报》:您说的这些目标究竟是什么内容? 戴宝芝:我曾经是美国安利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所以在公益事业方面我们也用财务的方式来制定目标,在投入金额、服务时间、救助人数等方面有严格的计划。比如我们2003年启动的“爱心手牵手”项目,截至2006年底,已经投入900万美元、40万小时、令全球500万儿童受益。而我们的目标是:到2009年这些数字分别要达到:1亿美元、100万小时和1000万儿童。 《财经时报》: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直销行业有成见,认为这个行业形象不好,安利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是否与这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黄德荫:过去的10年,公众对直销的认识被混肴了,安利的确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这种误解,但我们并不是靠公益事业去改变,安利做公益是出于公司本身的考虑。安利是植根于社区服务的企业,关注和回报社区是安利自创建以来就有的一种文化。 戴宝芝:从1997年开始,安利总公司就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商誉、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这是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为期最长的调研。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四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商誉:公司、人员、产品和业务计划。所以我们要展现在以上四个方面我们都做得很好。为此,我们的营销策略有所改变,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广告和形象广告的投放,但我们宣传公益并不是为了提高业务,而是为了宣扬“这是对的”。 《财经时报》:现在国内的企业都特别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一领域常常有人将安利的做法与大型国企进行比较,安利公司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黄德荫:其实我们在公益方面的投入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国有企业在公益方面的捐助比安利还要多很多,这些都很值得尊敬。我认为对于安利(中国)来说,最有特色的是志愿者组织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安利的志愿者队伍其实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以前在一些公益事业中,销售人员对公益事业的反应非常强烈,很快就发展成一支有5000多人参加的志愿者组织,而公司只是将使命感讲给大家听,由我们的员工和销售人员做二次传播,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安利的销售人员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这令我们感到骄傲。 戴宝芝:是的。我们在全球有300多万销售人员,通过他们的传播,我们在全球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黄圣文:最初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比较松散,后来在各地团市委的帮助下,我们的志愿者接受了很多专业培训。比如在特奥之前的两个月内,我们依托遍及全国的141支安利志愿者服务队,做了84场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9万小时,令上千万人由此接触特奥。 《财经时报》:我们注意到安利在选择公益项目的时候往往集中在“儿童、环保、健康”这三大领域,这是为什么? 黄德荫:这首先和我们是一家日化企业有关。为了寻找一个能够深入持久拓展的公益事业主题,我们特意聘请美国精通“公益事业市场”的研究专家卡罗•库纳女士对中国国情进行详细研究。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安利确立了“儿童、环保、健康”三大主题,并把这三大主题视为三大品牌项目进行管理。 儿童代表未来,拥有无限美好的前景,这与安利的企业理念“为你生活添姿彩”是相吻合的。目前,安利在全球推出了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生存状况的“爱心手牵手——关爱儿童大行动”。而“健康”“环保”则属于“中国特色”。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健康”“环保”成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设立这两个主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财经时报》:很多人认为捐赠和慈善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对此安利怎样理解? 黄德荫:安利的确很注重慈善捐助,截至2006年底,安利累计开展公益项目3100多项,投入资金1.9亿元人民币,但这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不断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利并没有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首先就是诚信守法,“义”中取利,尤其是在直销法颁布后,公司进行了开业以来最大程度、最大规模的调整与变革,并于 《财经时报》:安利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想知道在这方面安利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黄德荫: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永远都可以再进步的工作,有一些工作是比较有规划的。比如到2009年,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除了这些计划之外,我们希望把公益变成每个安利人的习惯,并在我们的消费人群中传播这种理念。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在员工中传播这种认知,最近安利刚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怎样在我们的5000多名员工中传播关注环保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安利希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