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学角度开发潜能
发布: 2006-04-01 00:00:00 作者: 来源: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里的根本需要。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
促使潜能开发应用的方法途径有许许多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1.“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牛命意识里的根本需要。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要想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就能把潜能很好地动起来,释放出来——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
自我设汁,就是根据社会的客观条件,自我的实际特质等多因素设计出自我潜能理想的实现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最理想、最自由、最大最好的发展。
自我实现就是根据自我设计的道路,经过努力奋斗,把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使自己成为最理想的人。
就自我本身而言,自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自我设计,就缺乏主体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整个实践活动将是盲目的,因而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自我设计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亦即是成功的基础,是自我实现的指导方针:自我实现则是自我设计的结果,对自我设计的验证、修正和实现。
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可以看到,我们的 “人生目标金字塔”与马斯洛的“层级需要”很好地对接在一起。
从整个人生看,成功就是自我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大的自我实现,最大的创新;从人生阶层看,达成每一个目标,都是一次自我实现,一次创新,一次成功。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实现中最终实现自我。
成功的渴望与生俱来,自我实现的意向人人都有,因而在各行各业的人中,都能见到因发挥出巨大潜能而自我实现的例子,但大多数人没有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没有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总体而言,马斯洛估计成功者只有1%。
对此,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同时受文化环境的限制及童年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最易受阻,阻碍最多;多数人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对自己本身的认识,易放弃天赋的潜质进入到不确定的状态。
所谓“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即由于心态消极而关闭自己,不敢面对现实,认识自己,从而没有(或不懂得)作自我设计——这又说明了“心态”和“目标’对成功的重要性。
请注意,我们鼓励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并不是说要与社会、与他人相隔离而修炼成仙。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设计,必须建立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中才得以实现自我的。因此,自我实现本身必然伴随着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成功者对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非成功者。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因而也更有创造性、更有爱心。
2.“逼”就是逼迫
当我们邂逅一位曾经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时,一番唏嘘,一阵叹息之后,往往都会问:
“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么活出来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那位历尽沧桑的老友会这样平淡地回答。
当我们的同事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我们会充满敬意又略带醋意地搭讪:
“真想不到……怎么就给弄出来了?”
“还不都是逼的。”
“都是逼出来的”,这样的话在生活中听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谁想过。这平平淡淡的几个字,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谛!
“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
“猴子”变成了人,何等神奇,还不是大自然“逼”的吗?
日常生活中,人在一“逼”之下而发挥出超常智能和动能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东方中国汉代飞将军李广,以善射闻名。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李广出去打猎,惊见草里有一只“虎”,情急之下应手放了一箭。过去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而箭头竟然没入石中。接着他又试射了儿次,箭都是碰石而落。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一位女士上街购物,把四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返回时,在住宅楼附近碰到熟人,就停下来说话。突然,她发现自己家12楼的窗子开着,孩子爬在窗台上正向妈妈招手——她还来不及惊叫,孩子已经失足掉了下来——她丢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孩子奔去(请注意:她穿的是筒状裙子和高跟鞋)……就在孩子快落地的一瞬间,她接住了孩子。事后,人们作过一次模拟实验:从12楼窗口扔下一个枕头,让最优秀的消防队员从相同距离飞身来救,试了很多次,始终还差很远。
新纪录都是在比赛中创造的,而且竞争越激烈,成绩往往越好。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临考试前,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逼不要“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别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集聚而爆发,如核聚变。
目标达成了,“被逼”的状态解除了,人发展了。
不仅不要怕“逼”,而且还应该主动“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逼自己,使自我经常处在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良好的紧张状态,使潜能时常处在激发状态。除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有这样的心态,另外就是要订立较高的目标来“逼”自己,来提升自己。
全世界最爱“自找麻烦”的人,年过半百的美国妇女卡罗琳·赫巴德算得上一个。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大婶一方面是一位物理学家的妻子和4个孩子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是随时准备到世界各地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国救灾行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这一组织的宗旨就是“搜寻和营救”,无论国内国外,哪里有灾难,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万:大楼、住宅、工厂、学校倒塌无数。赫巴德闻讯后几小时便登上飞往亚美尼亚的飞机。她和其他营救队员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在覆盖几英里的废墟中摸爬 8天,尽可能多地搜寻出还有希望救活的人……
卡罗琳·赫巴德参加的营救活动不计其数。他曾到过地震后的萨尔瓦多和菲律宾,去过巴拿马的密林中搜寻生存者,在纽约和田纳西州寻找因桥梁折断而受难的人;到过遭飓风袭击后的南卡罗来纳州;到过飞机、火车失事现场和火灾水灾现场;搜寻救援过丢失的孩子、失踪的猎人和溺水者。
人们无不为她抢险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当谈到20年来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说:“我喜欢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感,那种兴奋感。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我会感到一种满意、一种自豪。在受灾现场,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坏的一面。而且我也曾处于某种危难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品尝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真的非常大!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逼到走投无路,才会想方设法:破釜沉舟,才会背水一战,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用行动结果来逼。以创新之心逼出创新的行为,得到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潜能发挥之始,亦是潜能发挥之终。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3.“练”就是练习
练习由专家设计开发的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等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等。
4.“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联结的面和信息量。
在当今时代,信息就如同古时代帝王的权杖,能掌握特别知识的人就可扭转人生,进而改造全世界。
在美国,有一位年轻富有、健康幸福、事业成功的人,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接触的对象有总统,也有病患者,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与他的爱妻如胶似漆。繁忙的工作结束后,夫妇俩就飞回加州圣地亚哥的家,那是一座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别墅,盘桓数日,与家人共享天伦。
这位年轻人才25岁,只有高中学历,他是怎么能够在这等年纪就有如此的成就?何况,就在三年前他还一贫如洗,住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大的单身公寓里,房子小得连洗碗盘都得在浴缸中。那时的他意志消沉、身材痴肥、穷困潦倒,可说是前途暗淡;如今广受瞩目、身体健壮、交游广阔、前途璀灿。他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转变 ?
这一切不是天方夜谭,这个年轻人就是世界闻名的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之所以如此迅速地使美梦成真,并不是上天对他特别厚爱。
事实上,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人都有可能一鸣惊人,做出以往所未曾想到的成就。譬如苹果牌电脑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他还是个穿着牛仔裤,一文不名的孩子时,就抱着对用电脑的信念,终于创立了一家排名《财富》杂志五百大之一的企业,其成长之速,无人可及。再如特德·特纳,他把毫不起眼的媒体——有线电视——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帝国。还有大制片家史蒂芬·史匹柏、艾美奖超级歌手史普林史汀,以及反败为胜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经理李·艾柯卡。请问,他们除了脍炙人口的成就以外,还有什么相同的特质呢 ?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与众不同的能力。
能力是一个引人争议的字眼,各人看法不一。罗宾认为,最伟大的能力除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外,还要能造福社会。翻开历史,掌握人类的能力一直以不同且对立的面貌呈现。
早期能力指的就是体力,最健壮敏捷的人便可指挥族人;有了文明之后,能力就成为权力,来自于继承,由王公贵族所持有,不容他人分享;及至工业革命的初期,能力化为财力,资本家主宰了工业的走向。今天以上三种能力仍然影响人类的活动,不过其中又兴起了一种最具威力的能力,那就是专业的知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今天是信息时代。新的想法、动向和观念每日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不论是深奥的量子物理学或大众口中的汉堡包。如果要形容这个时代的特色,那就是信息的充斥泛滥。从报章杂志、电影电视,乃至于电脑,新的信息如狂风暴雨袭来,逼得我们必须终日去看、去听、去想,因此造成在这个社会里拥有信息且能善用的人,便拥有古代帝王所执掌的无上权力。正如社会学家肯尼思所说的:“工业社会的动力是金钱,但在信息社会却是知识,人们将会看到一个拥有信息且不为无知所挟的新阶层的出现,他们的能力不是来自金钱,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知识。”
令我们庆幸的是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若非王公贵族就绝无可能拥有权力;我们也庆幸不是生在工业革命之初,若非生在豪门富邸,便无聚财之力。但在今日,掌握知识力量的机会有可能在每个人的手中,任何一位身穿牛仔裤的孩子都有可能创立一家影响世界的大公司。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信息就如同古时代帝王的权杖,能掌握特别知识的人就可以扭转人生,进而改造全世界。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
促使潜能开发应用的方法途径有许许多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1.“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牛命意识里的根本需要。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要想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就能把潜能很好地动起来,释放出来——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
自我设汁,就是根据社会的客观条件,自我的实际特质等多因素设计出自我潜能理想的实现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最理想、最自由、最大最好的发展。
自我实现就是根据自我设计的道路,经过努力奋斗,把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使自己成为最理想的人。
就自我本身而言,自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自我设计,就缺乏主体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整个实践活动将是盲目的,因而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自我设计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亦即是成功的基础,是自我实现的指导方针:自我实现则是自我设计的结果,对自我设计的验证、修正和实现。
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可以看到,我们的 “人生目标金字塔”与马斯洛的“层级需要”很好地对接在一起。
从整个人生看,成功就是自我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大的自我实现,最大的创新;从人生阶层看,达成每一个目标,都是一次自我实现,一次创新,一次成功。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实现中最终实现自我。
成功的渴望与生俱来,自我实现的意向人人都有,因而在各行各业的人中,都能见到因发挥出巨大潜能而自我实现的例子,但大多数人没有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没有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总体而言,马斯洛估计成功者只有1%。
对此,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同时受文化环境的限制及童年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最易受阻,阻碍最多;多数人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对自己本身的认识,易放弃天赋的潜质进入到不确定的状态。
所谓“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即由于心态消极而关闭自己,不敢面对现实,认识自己,从而没有(或不懂得)作自我设计——这又说明了“心态”和“目标’对成功的重要性。
请注意,我们鼓励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并不是说要与社会、与他人相隔离而修炼成仙。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设计,必须建立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中才得以实现自我的。因此,自我实现本身必然伴随着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成功者对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非成功者。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因而也更有创造性、更有爱心。
2.“逼”就是逼迫
当我们邂逅一位曾经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时,一番唏嘘,一阵叹息之后,往往都会问:
“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么活出来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那位历尽沧桑的老友会这样平淡地回答。
当我们的同事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我们会充满敬意又略带醋意地搭讪:
“真想不到……怎么就给弄出来了?”
“还不都是逼的。”
“都是逼出来的”,这样的话在生活中听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谁想过。这平平淡淡的几个字,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谛!
“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
“猴子”变成了人,何等神奇,还不是大自然“逼”的吗?
日常生活中,人在一“逼”之下而发挥出超常智能和动能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东方中国汉代飞将军李广,以善射闻名。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李广出去打猎,惊见草里有一只“虎”,情急之下应手放了一箭。过去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而箭头竟然没入石中。接着他又试射了儿次,箭都是碰石而落。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一位女士上街购物,把四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返回时,在住宅楼附近碰到熟人,就停下来说话。突然,她发现自己家12楼的窗子开着,孩子爬在窗台上正向妈妈招手——她还来不及惊叫,孩子已经失足掉了下来——她丢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孩子奔去(请注意:她穿的是筒状裙子和高跟鞋)……就在孩子快落地的一瞬间,她接住了孩子。事后,人们作过一次模拟实验:从12楼窗口扔下一个枕头,让最优秀的消防队员从相同距离飞身来救,试了很多次,始终还差很远。
新纪录都是在比赛中创造的,而且竞争越激烈,成绩往往越好。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临考试前,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逼不要“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别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集聚而爆发,如核聚变。
目标达成了,“被逼”的状态解除了,人发展了。
不仅不要怕“逼”,而且还应该主动“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逼自己,使自我经常处在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良好的紧张状态,使潜能时常处在激发状态。除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有这样的心态,另外就是要订立较高的目标来“逼”自己,来提升自己。
全世界最爱“自找麻烦”的人,年过半百的美国妇女卡罗琳·赫巴德算得上一个。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大婶一方面是一位物理学家的妻子和4个孩子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是随时准备到世界各地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国救灾行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这一组织的宗旨就是“搜寻和营救”,无论国内国外,哪里有灾难,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万:大楼、住宅、工厂、学校倒塌无数。赫巴德闻讯后几小时便登上飞往亚美尼亚的飞机。她和其他营救队员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在覆盖几英里的废墟中摸爬 8天,尽可能多地搜寻出还有希望救活的人……
卡罗琳·赫巴德参加的营救活动不计其数。他曾到过地震后的萨尔瓦多和菲律宾,去过巴拿马的密林中搜寻生存者,在纽约和田纳西州寻找因桥梁折断而受难的人;到过遭飓风袭击后的南卡罗来纳州;到过飞机、火车失事现场和火灾水灾现场;搜寻救援过丢失的孩子、失踪的猎人和溺水者。
人们无不为她抢险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当谈到20年来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说:“我喜欢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感,那种兴奋感。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我会感到一种满意、一种自豪。在受灾现场,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坏的一面。而且我也曾处于某种危难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品尝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真的非常大!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逼到走投无路,才会想方设法:破釜沉舟,才会背水一战,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用行动结果来逼。以创新之心逼出创新的行为,得到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潜能发挥之始,亦是潜能发挥之终。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3.“练”就是练习
练习由专家设计开发的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等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等。
4.“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联结的面和信息量。
在当今时代,信息就如同古时代帝王的权杖,能掌握特别知识的人就可扭转人生,进而改造全世界。
在美国,有一位年轻富有、健康幸福、事业成功的人,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接触的对象有总统,也有病患者,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与他的爱妻如胶似漆。繁忙的工作结束后,夫妇俩就飞回加州圣地亚哥的家,那是一座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别墅,盘桓数日,与家人共享天伦。
这位年轻人才25岁,只有高中学历,他是怎么能够在这等年纪就有如此的成就?何况,就在三年前他还一贫如洗,住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大的单身公寓里,房子小得连洗碗盘都得在浴缸中。那时的他意志消沉、身材痴肥、穷困潦倒,可说是前途暗淡;如今广受瞩目、身体健壮、交游广阔、前途璀灿。他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转变 ?
这一切不是天方夜谭,这个年轻人就是世界闻名的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之所以如此迅速地使美梦成真,并不是上天对他特别厚爱。
事实上,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人都有可能一鸣惊人,做出以往所未曾想到的成就。譬如苹果牌电脑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他还是个穿着牛仔裤,一文不名的孩子时,就抱着对用电脑的信念,终于创立了一家排名《财富》杂志五百大之一的企业,其成长之速,无人可及。再如特德·特纳,他把毫不起眼的媒体——有线电视——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帝国。还有大制片家史蒂芬·史匹柏、艾美奖超级歌手史普林史汀,以及反败为胜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经理李·艾柯卡。请问,他们除了脍炙人口的成就以外,还有什么相同的特质呢 ?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与众不同的能力。
能力是一个引人争议的字眼,各人看法不一。罗宾认为,最伟大的能力除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外,还要能造福社会。翻开历史,掌握人类的能力一直以不同且对立的面貌呈现。
早期能力指的就是体力,最健壮敏捷的人便可指挥族人;有了文明之后,能力就成为权力,来自于继承,由王公贵族所持有,不容他人分享;及至工业革命的初期,能力化为财力,资本家主宰了工业的走向。今天以上三种能力仍然影响人类的活动,不过其中又兴起了一种最具威力的能力,那就是专业的知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今天是信息时代。新的想法、动向和观念每日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不论是深奥的量子物理学或大众口中的汉堡包。如果要形容这个时代的特色,那就是信息的充斥泛滥。从报章杂志、电影电视,乃至于电脑,新的信息如狂风暴雨袭来,逼得我们必须终日去看、去听、去想,因此造成在这个社会里拥有信息且能善用的人,便拥有古代帝王所执掌的无上权力。正如社会学家肯尼思所说的:“工业社会的动力是金钱,但在信息社会却是知识,人们将会看到一个拥有信息且不为无知所挟的新阶层的出现,他们的能力不是来自金钱,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知识。”
令我们庆幸的是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若非王公贵族就绝无可能拥有权力;我们也庆幸不是生在工业革命之初,若非生在豪门富邸,便无聚财之力。但在今日,掌握知识力量的机会有可能在每个人的手中,任何一位身穿牛仔裤的孩子都有可能创立一家影响世界的大公司。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信息就如同古时代帝王的权杖,能掌握特别知识的人就可以扭转人生,进而改造全世界。
上一篇:她曾是一个电话客服,现在是亿万身价的... 下一篇: 让你的部属“跑起来”的十大方法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