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销网 中国直销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行业研讨>> 正文

2006直销团队收编年(案例篇)

发布: 2006-03-02 00:00:00    作者:   来源:  

案例一 领导者向左,追随者向右

不是你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世纪某知名体系的某团队领导人最近很是郁闷。差不多两个月整个团队的业绩一直大幅度下滑,每天都会接到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的抱怨,他们“喋喋不休”的说:“*狮的公司业绩下降了40%,*新的情况也不妙,整体都缩水了一半,我们公司还没进来,我们到底要撑到什么时候?”

事实上,在这个直销寒冬的微妙关头,很多人在抱怨,但主流是在观望。更让这位领导人郁闷的是,当2005年9月3日,直销法出台的第二天,当他抵达重庆江北机场,给当地的合作伙伴打电话时,令人纳闷的是,所有的手机都关机,无一例外。

还有更郁闷的事情在后头。结束重庆之旅之后,他来到拥有标杆团队的山西,据说有几千人的团队转作其他公司了。

这位领导人打电话与笔者交流,说他们下面的一些中层都一直觉得时局比较稳定,有时候还有点对所谓的大好形势沾沾自喜,没有倾听到下属比较低聘位直销人员的心声。

在笔者的记忆里,衡量团队忠诚度一个标准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行为标准,比方说他们会推崇某些固定品牌的杂志,同时共同分享对某些固有观念的取舍。

笔者甚至对这位领袖开玩笑:“从你下属部门在我们杂志团购书籍的踊跃程度都能看出向心力与离合。因为曾经一段时间,我给你下属部门打电话沟通分发资料杂志,结果全部含混其辞。我一直在揣度,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问题没有想象中那样严重,虽然转作其他公司的人员没有想象中成千上万的数量,但毕竟是走了一些团队的骨干。这位领导人总结了几点团队流失的原因:

一是国家宏观大面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家直销法规的出台,对多层次与团队计酬的禁止,做惯渠道与网络的领袖们不再选择坚守;

二是选择海外公司的经销商本是基于国内某老牌直销公司的成长潜力受限,而看中海外公司在进入中国后期的巨大倍增空间。但目前海外公司受牌照发放的影响,经销商的忠诚度严重降低。

三是领导人由于聘位的上升与业绩的急速攀升,出现了一些骄傲自满情绪,过分重视大局与组织规划而不重视不同线路部门的团队辅导,容易给下属部门留下“讲大道理喊空口号”的浮躁气氛,引发一大批不认同的伙伴的分离。

他们的困惑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困惑。不光是**世纪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四川成都,*狮的某高聘“三件套”得主,也有“卸甲归田”的愿望。因为在直销这个行业里,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要带领千军万马走向成功才是真正的辉煌。

值得玩味的是,从**世纪这个团队里跳槽的公司,没有选择其他级差制度的新公司,而是选择了国内新开盘的双轨制公司。

大家都知道,做惯级差制度的人,不太愿意选择新开盘的双轨制,虽然那钱来得快,但并不能持续长久。

作为系统与组织的领导者,当然希望充分发挥系统组织的威力,最大化的维系组织的完善与巩固,但与领导者思路相悖的是,追随者要选择现实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眼中更关注的是今天,而非未来。

当自己团队的部门被其他团队收编后,留给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不仅是满怀的遗憾与惆怅,更兼“向左”与“向右”的价值对决。

作为系统与组织的领导者,当然希望充分发挥系统组织的威力,最大化的维系组织的完善与巩固,但与领导者思路相悖的是,追随者要选择现实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眼中更关注的是今天,而非未来。

当自己团队的部门被其他团队收编后,留给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不仅是满怀的遗憾与惆怅,更兼“向左”与“向右”的价值对决。

案例二 集体的用脚投票

与案例一中描摹的该体系团队的失败原由相反的是,本案例中整个团队的集体平移,实质是一场公司退步与经销商前进的集体盛宴。经销商本是松散的利益群体,但在共同的利益纽带前完成前进,他们争取合法利益的方式是走入并融合新的公司,用脚步实现集体的投票选择。

半年前,重庆地区的全冠晶的市场声势正猛。

在全冠晶的公司网站上的“电视公告”中明确指出,山城重庆是全冠晶系列产品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为了配合广大经销商对这个市场的开发与拓展,经过公司的认真研究,决定继上半年在重庆电视台八套播出了一个月的广告之后,再次在重庆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十年之余的品牌栏目之一《巴渝人家》栏目播放历时一个月的广告。

2005年8月8日到2005年9月6日,重庆电视台的经典栏目《巴渝人家》后每天六次的贴片播出。当时的经销商是一片欢腾,公司的广告是说服客户的重要利器。

半年后,市场并非想象中如此的乐观。网上曾经活跃的一支团队,重庆全冠晶“随风团队”早已不见踪迹,在记者拨打并联系上前业务代表肖先生时,肖先生表示自己传统生意特别繁忙,他曾经的上级老师陈晓蓉现在已经做到经销商了。

和坚持者相对的是,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可爱”的老头老太太。他们选择时斩钉截铁,他们舍弃时同样斩钉截铁。

他们曾经号称全冠晶“重庆团队”,但他们现在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上海甘诺宝力公司的产品营销上。

据称,这支不大不小的团队是整体完成团队的平移,原有的团队关系保持稳定。更值得惊异的是,在整个团队的转移过程中,没有发生怨言与不满,所有的人都转移到上海甘诺宝力公司。

曾是全冠晶(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的艾明现在的名片是新西兰安发国际、上海甘诺宝力公司的健康顾问。

记者和他们团队的主要骨干在重庆高档楼盘“珠江花园”有过长时间的交流。据艾明介绍,前不久他们还在成都进行了业务培训,但因为处在直销法规出台的风口浪尖,他们要做规范的直销人,所以都比较低调。培训都是小范围的朋友聚会,而学习也是老年人关注的健康保养。

这群“二次选择”的老头老太太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团队中有退休的科协干部,也有曾经的工会与团委的红旗手。

他们推崇科技因素与健康把握。以前的全冠晶是以真菌类的植物提取的保健品,强调真菌中的B-D葡聚糖等科学疗效,但他们现在选择的新西兰安发国际上海甘诺宝力公司是一个专业研发和推广药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团。拳头主打产品甘诺宝力C+主攻肿瘤的治疗。在他们的口碑中,甘诺宝力C+复合活性多糖比全冠晶的真菌类单糖的疗效性还高。

他们并非不关注制度,偶尔提及的“双轨”与“对碰”等制度性的因素,他们强调一点,以前怎样做,现在也怎样做。

艾明告诉笔者,新西兰安发国际上海甘诺宝力公司的市场部门的主管经常来重庆宣讲市场,都来了好多次了。团队不仅稳定,而且是切切实实地向着国家政策的方向走的。

这一切的变动,是经销商对公司制度的变化过于频繁而导致整个团队全部转移,应该说,这一团队变化是直销商在寻找自己适应的发展环境的一种抉择,既然公司的变化我们经销商不能适应,那只能集体的用脚投票走向自己适应的公司了。

案例三 不是你不好,而是我不喜欢

古城西安,发生在如新几支活跃的团队之间的故事。

首先是一段发生在五个多月前,某团队成员与领导人的对白。

“你们原来不是说*秀才的OPP讲得没有章法吗?那别人还是做大了?目前在西安市场人家的团队声势很猛,会场氛围还是如此地好。”

“他是做得比较好,但他的讲述方法能复制吗?形成了超级影响力的团队教程吗?”

这支团队的领导人仿佛不太推崇*秀才的演讲方式。动不动就讲“定位与选择”“由点到线到面”,比喻人是“傻婆娘”与“瓜乡党”,通俗是通俗,可是一点书面提炼都没有。

这位领导人在团队里强调,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直销人,没有规范的事业成长阶段指南是不对的,新人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讲解一场高效与规范的OPP教程。

同时,这位领导人对自己团队的进人原则有一个尺度要求。“能外资的外资优先,国内的知名企业的雇员第二,土老板能跟进的尽量跟进,在高尔夫球场接触的人脉资源肯定不会差”。

愿景是优秀的,但下属部门的执行会有偏差。推崇此项“原则”的极左派在进人之前先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给人贴标签,外资白领坚决不找下岗女工。

这样“画地为牢”的偏差是有实例佐证的。此团队中一位西安本土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也是如新高级业务经理,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经常犯“算命运,当判官”的无效偏差。

当她成功地讲解如新事业机会给一位下岗女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这位女工的热情与自己的取舍。女工没有容貌与财力,但她有一颗认同的心,她说她自己先用不起产品,但可以分享给有经济实力的朋友。

这位高级业务经理可以犯了愁。按照事业进阶标准,首先也得产品自用,成为爱用者,才能向用户分享对如新产品的真实感受呀。但这个下岗女工不管,她认定了这位如新高级业务经理是一位高素质的精英,她要跟优秀的人再一起才能优秀,于是白天跟着听课,晚上又跟到高级业务经理家里去继续分享。因为信任这位高级业务经理的人品,她甚至把自己家里面的私事跟领导交流了。因为自己的家庭本身不幸福,后来发展为天天到高级业务经理家里抱怨,用经理的话说是,把自己整得象一个婚姻管理专家,每天晚上听这女人的倾诉,简直没办法忍受。

这位经理咨询上级领导人的结论是,放弃这样的人,想减肥就不能跟胖子在一起。

最后的结局是,这位下岗女工找到了本城另一个如新公司的直销团队,在里面很快做出不凡的业绩,只留给这位高级业务经理无限的遗憾。没过多久,这位高级业务经理下属的另一支团队的骨干也选择了离职,走之前扔下一句话:“不是你不好,而是我不喜欢”。

结合与分离,是因为价值观的融合或者背逆。带领自己下属团队转向的这位直销“中层干部”,也是记者熟悉的一位朋友。有着西部日报大众媒体从业经历的她,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都是贫寒出身,和所谓的精英没有偏好的沟通,“不是说富人的钱不好赚,我们会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只要他们有改变的欲望,哪怕他们是农民!”

每个人都处于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直销更是如此,这种直销人的流动应该说是在直销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表面上来看说不出理由,实则还是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分离,领导人应该非常注意融合下级的各种能力与特长,这样才能真正打出漂亮的团队组合拳。

案例四 抢线与“招安”的博弈

从成都到重庆来开拓市场的赵、程、杨三人万万没想到自己会险入一场“抢线”的闹剧中,虽然前期的对立争执,中期引起公司的调查介入,但最后整个抢线事件以“不了了之”宣告结局。

作为与“原告”“被告”都熟识的记者,自然充当了“律师”的职责,有示公平起见,分别接洽“当事人”,还历史真相于众位读者。

A方宣称,被抢线的杨某,在网络上认识一位“直销串串”,这位跳蚤大哥虽然是北方人,但在重庆有近十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游荡过N多直销公司,差不多重庆本土的主流团队都“和”过一遍。

与经历丰富相悖的是他的时运一直不佳,直销一直没做起来,只能靠收购打折直销产品度日,七折买入,八折抛出,赚些跑路钱。

杨某将他推荐给自己的上属程某与团队领导人赵某。杨某在江湖中游荡的结果是熟悉大量的直销人、团队与领袖,所以名单中有中途退出直销行业的原经销商,也有一直“拉拢”其发展的各大团队领导人。因为其是各团队的常客,经常会有领袖给他电话,刺探其他团队的动态,无意中在各大团队也十分“吃得开”。

这位跳蚤大哥的名言是“别人给你打电话是看得起你,我从来不拒绝机会”。

跳蚤大哥在于赵、程、杨三人的沟通中感觉非常良好,当天办单加入,后来成功推荐一批朋友办单。

一个月后,杨某发现其业绩直线下滑,后知道跳蚤大哥选择超越他们的捷径,直接跳线高聘领袖的横排,更为出格的事在于,在专卖店里进行的集体产品分享会与会后会的沟通上,跳蚤大哥更是抢了高聘领袖原直接横排的客户资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真是复制的力量,”程某忿忿不平。在正当途径反应无效的情况下。程某与杨某联合写了投诉信,递交“健康”公司Lee总秘书。

B方宣称,跳蚤大哥与高聘领导人相见恨晚,声称为其领袖魅力所折服,并在其成功协助下沟通进大量双轨制的团队。

虽然与重庆团队最高领导人见面仅仅一月之余,但她为了自己的伙伴沟通,专门从北方石家庄赶到重庆专卖店协助,较之这位高聘领袖辅佐的尽心尽力,自己的直接推荐人一直抱怨退缩,甚至中途有退出的念头,这样的推荐人怎样能借力使力,帮助别人,成就自己?在不想放弃这份事业,认同公司的未来成长空间,同时也需要高素质领导人帮助的时候,这是不道德,但是最明智的选择。

矛盾似乎变得不可调和。正值立新世纪第一位皇家钻石何肇伦因抢线被开除的余波未平,投诉信引起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专案组调查人员在整个公司的营运信息里面“大海捞针”,反复搜索数据库的结果是查无此人,就连其亲属与朋友的名字也无迹可寻。

公司的结论是,静观其变,等候以后的调查。

官方的程序已告段落,但团队的思想工作还需要深入切磋。赵某宽慰程某的话语是先把自己的业绩做好,等待跳蚤大哥浮出水面。因为他要做大自己的事业,必须要现出真身,这样以后才有凭证,否则,理都没有地方讲。

但一切在泰国的海外旅游研讨会结束后又变得微妙起来。

赵某作为重庆团队的代表参加泰国旅游,在出席宴请时,Lee总与其温暖并有力的握手,宽慰地说:“事情我都了解,你们辛苦了”。

程某觉得是一句“辛苦了”让赵某改变了立场,回来赵某分享基调都变成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与被告方的领导人的冰冻关系开始复苏,走向邦交正常化。

程某也许觉得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屈服,或许也是公司与既得利益者的招安活动,他有点心理落差,舍不得放弃“健康”这块鸡肋的同时,找了份保险公司的兼职,或许还在等待跳蚤大哥浮出水面。

这种现象在直销中应该说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每个人都在想着寻找更好的下一个,但是目前的好处也不会选择放弃,各种各样的事情以及直销人都在接触,他们,就是构成下一次收编的主力军,也是最迷惑、最需要帮助的人,怎样选择?也许,获取更多的信息是他们最好的帮手。

案例五 人才与团队的和谐流动

在纷繁复杂与莫名言传的今天,变动能维系最大的不变。可以预言的是,人才与团队的转向、收编与整合是一个大的趋势。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主旋律”社会,直销群体不再害怕团队的流动,借用一句古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可以带来整个直销江湖的人气,从话语权方面增强自己团队的影响力与向心力。

但流动的前题是,直销人需要一个无巨额损耗的利益区分。如果要给流动加一个定语的话,一定是“和谐”,大家都假想一个“和和美美”与“谐心共事”的直销“乌托邦”。

摆在全体直销人面前的命题是如何把直销的市场蛋糕做大,吸引更多的传统行业人员参与,而非拘泥于反复“炒熟”固有的直销理念人群。因此,他们需要的是细胞结构的化学反应,吸收的精华是来自外界的养分,而非从细胞壁传递到细胞膜的细胞间质。

“主流人群还没有进来,大量的优质人才还在直销的外界观望!”如新BDIT团队领袖李嘉海言及。

但他的行动也更是偏好寻找具备直销实践经验的“熟手”,这样可以缩短成功的时间。对于如新团队收编众多安利“网络高手”的质疑,有着职业经理人背景的他爱用比喻句:“麦当劳在招聘时,如果入选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肯德基的原员工,一定首先选择这名员工。同样,百事可乐在开拓一个区域时,首先想到的是挖角可口可乐的大区经理”。

[声明] 本站资源,欢迎全社会共享,转载时请注明文章出处;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和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验证码: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
全搜索

站内最新

直销资讯 直销研究

最新文章

直销公司 直销人才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健康美容

热点·文章

直销家园 直销论坛

推荐·文章

人才首页 我要加入

直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