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销网 中国直销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课堂团队系统>> 正文

浅谈直销的系统文化

发布: 2006-03-11 22:08:53    作者: admin   来源: 搜狐财经  

  根据企业的领导团队、产品、制度等不同,文化设置的亦有不同。直销文化分成企业文化和体系文化。企业文化注重核心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而体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传承,更多的是给予市场具体运作方面的指导。


  我们知道文化是为市场服务的,脱离市场的文化,只是一种包装而已。


而目前的直销市场也再不是“一招鲜,走天下”的时代了。所以企业文化不应脱离市场而建立。市场是基础,同时文化的塑造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建立、调整及逐步完善的过程。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很多,《辞海》中说,广义上来讲,文化是指人类的社会历史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体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果它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并能促进它们达到一定高度,这种文化就可以上升为文明。欧洲古罗马的文明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重视智慧,理性,从苏格拉底开始对“理念”的追求和探索,经过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发展和完善后,理性的观念已深深融入到希腊文化中了。后来随着希腊文化的向外传播,欧洲人开始接受这种思想,并一直沿着“理性”这条路走了下去,经过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理性的哲学观念已深深地融入到欧洲文化中,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思维模式。


  所以,只有能为人类培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文化。贬低物质文明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只能算宗教,它的功能只是提供人们避世时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它是不用来“出世”的,因为它没有经历如何去创造物质文明的这个过程。相对真正的文化来说,它是狭隘的,相对极端的,它对人的思想有一定的束缚性,一旦被人利用,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现象。


  勿庸置疑,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一篇文明史、源远流长,中国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诸子百家学说……举不胜举。这些文明的源头便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二、当今大众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迷惘

 

  “文化”这两个字,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听到后颇有些头大,他们认为文化的学习是孩子的事。对成年人而言,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属于那些研究者,文学家的事情,离自己很远。无论做生意,还是上班,好像和文化并没有什么关系。“文化”属于那种曲高和寡的东西,最多业余玩玩古董、字画时需要了解点历史文化知识,有时拿出《唐诗三百首》玩味贻情附庸风雅一番。


  所有这些似乎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落伍,运用在当今社会反而会引人笑话,现在指导我们的更多是西方文化,其中首选美国文化——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我们这里暂且不论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以及它的文化思想的是非得失,但应当知道自己没有特立独行的文化思想,而盲目倾心“爱美”,于国于家,后果均不堪设想。


  如果单单是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方面学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但从整个的人文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就拿它代表了西方文化,认为它盖过一切,那是莫大的错误。


  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上下数千年经验和思想的沉积,方能构成一个文化的大系。今天的美国,仅是西方文化零落中的一颗经天彗星,它是科学文明的实验场,并非就是整个人文文化的指标。


  活在世上,的确需要一种理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这一生值得吗?有可能你朦胧中会觉得自己的一生能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和谐才是最大快乐,是最圆满的人生。但其中精神是什么呢?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于博大精深,大多数人会迷失其中,无法吸收其养份,反而失去了准则和寄托。于是寄情于物质,寻找安全感。


  现代社会将有车、有房、有地位定义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再加上对美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很多人的思维和行动自然地开始以物质的成功为导向。久而久之,精神这根幼苗因没有被呵护与浇灌,没有经历雨打风吹,其对事业成功是否有价值就变得无法验证。积非成是,当精神与物质在短期有冲突时,人们往往很自然地认为精神是迂腐的,是在自欺欺人。


  三、中国文化的源头

  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来看看她是否能创造出精神和物质文明。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至以无上的敬意。不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人的整理和注述,将它由卜筮的范围,引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自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被敬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遗典忘祖之概了。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有最具体、系统的叙述。庄周所著《老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都是大有用处。


  《庄子》(又名《南华经》)在文字修辞上面也是很美的。曹雪芹6岁就能背诵整本的《南华经》,记得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调侃贾宝玉的一首诗:“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识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才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中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国文化系统分类,以便后来的学者们学习,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研究《老子》的学术,用之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尤其与开国创业时期的关系,就要把康熙以来历朝事物,研究得清楚,那大概可以知道老庄哲学的运用了。


  四、中国文化的共同面


  今天如果要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真是有点大言不惭。一是对中国文化只是一知半解,最多也只是凑个热闹。二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孔子、尧子、墨子诸子百家争鸣。历史上诸多英明的帝王在太平盛世之时多用“儒家仁爱”之道治理国家,而在纷烦乱世之秋,皆奉道家黄尧之术为安邦之策。所以要说文化的核心,处处都是核心。再者,中国文化都是通过归纳法,把各种社会人伦现象总结起来,载之以深邃优美的文字,归纳成颠扑不破的原则,为为人的思想言行提供指引。一样东西,经历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依旧“万古常新”,这就是经典。


  《最具效能的七大习惯》作者史蒂文·科维尔,是当今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成功学大师。他的这本书曾经在美国畅销书排行连续六个月高居榜首。他指出,近一百年来,在美国所推崇的成功学都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相对古时所崇尚的《圣经》,以及百年之前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朴素美德都是肤浅的。那些所谓的成功学,重视走捷径,用技巧来解决某个问题,从而为将来埋下隐患。经典不是治标的,是治本的。要说走捷径,经典才是真正的捷径。


  (1)圆的哲学


  孔子专门写了一本阐述《易经》的书——《易经系辞传》。他把《易经》中八面玲珑、变化莫测的易理,通过优美的文字归纳出最根本的、永久不变的原则。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上说“曲则全,诚,全而归之”,老子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的原则抓住,指出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曲则全”。为人处事,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换言之,做人要讲究艺术,便要讲究曲线的美,这就是“圆的哲学”。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文化中的格言,它是教条高调,还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圆的哲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出于爱护,希望自己的孩子或下属该养成什么好习惯或改掉某些坏习惯,如果运用直线的方法,整天喋喋不休地告诫。他们该如何这样,如何那样,效果如何,想必大家平时都有体会,他们不是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就是心存逆反地排斥。你心里还很不舒服,"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父母是为你好啊!"

 

  如果你根据“曲则全”圆的哲学,运用“以身作则”的方法,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的心理总是这样:他不是听你如何讲的,而是看你如何做的。英语有句谚语用在这面很确切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比语言有更高的分贝)尽管有时要求别人的标准你自己也不够,如果以身作则的话,你也需要一点点的改,有时也挺痛苦的,但比起上面双败的直线方法,却是大大的事半功倍,一劳永逸,而且你自己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2)爱的基础

 

  故人云:“圣人传不言之教,行无为之事”。


  我们再来看看“曲则全,诚,全而归之”,“曲则全”圆的哲学很重要,但是绝不能把“曲则全”当作手段。在曲线当中,当然必须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老是转弯反而成为大滑头了。要把圆的哲学当作道德,要真正诚诚恳恳地去做,无论在道德学问上的所得,或是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功成不居”抱以赤裸裸的坦诚,这就是“曲则全”圆的哲学大道了,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才能真正地够得上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老子讲“诚”,认为“诚能通神,诚能感天动地”。孔子则认为“仁”是一切事业和功名的基础。孔子曾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就是说“为政以德,内心有仁,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思想,中心的作风,以仁义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需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就如古人云“一心可以得百人,百心不可得一人”。


  无论老子的“诚”还是孔子的“仁”,其实异曲同工,都是一切处世方法的道德基础。就如易经所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


  方法离开了道德不行,但是脱离事实空论道德,也迂腐不堪。就如宋代的许多儒学家们所说,仁就是在那里静坐,养胜谈心为仁,不讲实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已立人,不能创造物质文明,只会“平日静坐读圣贤,临难一死显忠心”。这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弯曲,这就是以后有人要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道德基础,同时也离不开人的本身,那么从人的本性来讲“仁”又代表了什么呢?纵观历史人物给了许多关于“仁”的定义,但真正能从人性的根本角度出发,下确切定义的,非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莫属了,他对“仁”的定义是:博爱之谓仁,博爱叫做仁。“博”字在这里是胸襟宽广的意思,他认为人的天性根本上存在许多善恶面。爱心就是善面中的一种,它是与生俱来,是不用教的。小孩子天生喜欢小动物,戏嬉玩耍,乐在其中,但同时爱心也有其狭隘的一面,多数小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懂事前都有很强的占有欲,不是很情愿和其它孩子分享的。我们成年人经过了一段人生,时常会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从而不再热心肠了,变世故了,如果没有下功夫修炼,自己的爱心自然会走向较狭隘的一面。只关心自己或自己的人或物,有时甚至潜意识地只爱自己了。譬如说刚才提到的“以身作则”的精神,要为你的孩子做个好榜样。但有时你觉得改习惯太难受,算了,不改了,就盯着孩子改吧。其实你对孩子的爱还是不够深,不够纯。也可以说你还未把胸襟打开,真正地去爱他。只觉得改坏习惯太难受,坚持不了,其实是你太爱自己了,太照顾自己的感受了。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很难讲他是否真正地懂爱,更免谈从人性出发爱是一切成功方法的基础。


  人生一世,几乎所有的劳作和付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得到一种最根本的东西——快乐。古人曾列出人生最快乐的四件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但人生都是由甜、酸、苦、辣组成的,不可能事事顺心,时时快意。凡事得意,说不定人也麻木了,也就不怎么快乐了。失意有时反而会给快乐增色不少。不经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孤独,何来“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快乐呢?

 

  所以失意与快乐本是同根生,只是人为的感觉把它们两极化了。人生看透了这一点,尽可放轻松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凡遇事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你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很多无谓的压力,你的心态就会很平静,遇事就会很从容。从而“宁静致远”,岂不快哉?


  体系文化的目的,就是引导大众用智慧看待人生,从容不迫地立身处世,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来品味人生的快乐。系统助你开发自己的智慧,组建一个快乐的团队,引导大家体会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直销传播网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验证码: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
全搜索

站内最新

直销资讯 直销研究

最新文章

直销公司 直销人才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健康美容

热点·文章

直销家园 直销论坛

推荐·文章

人才首页 我要加入

直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