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一身技术满腔热诚
发布: 2010-04-04 20:40:01 作者: admin 来源: 中国直销博客网
20多年前,他把先进的技术带回祖国,希望以此来助力中国的发展。
10年前,他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相信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今天,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他领导下不断成长起来的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如今每年都会给国家带来数以亿计的税收。自成立以来,玫琳凯已累计向国家纳税超过23.3亿元,其中向上海地区纳税累计达6.4亿元;仅2006年一年,玫琳凯便向国家纳税6.7亿元,向上海地区纳税1.9亿元,为上海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更有40余万名中国女性因为踏上玫琳凯的事业道路而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麦予甫,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大中国区总裁,一位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并积极投身其中的归国华侨。
坐在位于上海恒隆广场二期22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麦予甫用20年前学会的普通话质朴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假如中国发展得好,我们华侨不管身处何方,都会觉得无比光荣。”
一身技术,满腔热诚
1958年,麦予甫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华侨世家。像沿海地区的很多家庭一样,麦家的祖辈很早便开始到美国谋生,他们幼年时被长辈带到国外,青年时回到广东老家结婚生子,然后再继续出国打拼人生。1962年,年仅4岁的麦予甫被祖父母带离广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生活了几年,随后于1976年跟随全家移民到美国。
尽管好几代都是移民,但麦家还是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家里人之间说的是广东话,一日三餐吃的是中国菜,过年过节也都因袭着中国人的风俗习惯。麦予甫年幼时还曾习练过毛笔字,至今还常写上几笔。这些都让麦予甫毫不怀疑地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管生活的地方在哪里。
1981年,以优异成绩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毕业的麦予甫加入了美国一家著名的化工企业。不久后,得知公司在中国有一个项目需要技术支持,麦予甫立即请缨前往。于是,在离开故土多年之后,麦予甫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大地。当时的他除了一身先进技术和满腔报国热诚外,也略有几分不安,因为自己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
好在相比其他的美国同事,他能读能写。靠着最初的笔聊,麦予甫与年轻的中国同事间建立起交流,逐渐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与理想,并强烈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渴望。麦予甫当时想,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他至少可以帮助身边的同胞,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尽可能多地传授给他们。
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起步,物质条件比美国落后很多,娱乐生活也十分匮乏,但这些反而更激起了麦予甫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我们的原因啊。
之后几年中,麦予甫不停地穿梭于美中两国之间,因为项目的需要,一开始在北京,后来在上海。在此期间,他的项目组为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改善他们生活品质的新产品:第一瓶二合一洗发香波,第一片电蚊香片,第一罐气雾喷罐……与此同时,他也学会了普通话的听、说与简体字的读、写。
1990年,在麦予甫的要求下,公司正式将他派驻到上海。从这一年开始,麦予甫一家四口便在上海安了家,成了一户新上海人。
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贡献
1997年,经历了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连年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睹着这些巨大的改变,麦予甫感到了由衷的喜悦,但与此同时,已成为公司在华合资企业营运总监的他也日益感到,自己技术报国的使命已经完成。
是时候去开拓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了。麦予甫告诉自己。
就在这时,一家名叫玫琳凯的化妆品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对麦予甫来说,“玫琳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这家企业及其著名的企业文化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彼时的玫琳凯才刚起步,整个公司只有几十名年轻员工,他们全部拥挤在静安区乌鲁木齐路上一栋小写字楼的几间办公室内办公。这样的情况和麦予甫所在的那家大企业不可同日而语。
但麦予甫却欣然接受了玫琳凯的邀请。像很多玫琳凯员工在选择加入玫琳凯时一样,麦予甫首先看重的是玫琳凯的文化。玫琳凯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生活优先次序――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以及乐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麦予甫,这一切与他自己的价值观是如此吻合,以致让他产生了一种冲动:要让更多的中国人来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玫琳凯独特的销售方式也让麦予甫眼前一亮,他相信,这种方式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远比技术所带来的更多、更深刻。正如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女士所言:“我们远非是仅仅在卖口红,我们是在改变生活。”
然而,他选择的绝非一条坦途。
1998年,正当麦予甫干劲十足地将办公地点搬到淮海路上的久事复兴大厦,又从各地招来大批新人后不久,政府突然颁布禁令,玫琳凯不得不暂时中断自己的业务。
迄今为止,那仍然是麦予甫所经历的最大一次考验。几乎每一天都有人会来问:接下去该怎么办?
其实麦予甫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毕竟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但他仍然尽力地给予每一个人以信心――他向员工承诺,公司绝不裁员、绝不减薪;他向销售队伍承诺,公司绝不放弃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可以说,玫琳凯(中国)就是靠着麦予甫带给大家的信念坚持下来的,而这种信念则是来自一条最朴素的道理: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麦予甫坚信,玫琳凯这样优秀的文化,终有一天会被接受。
怀着对玫琳凯文化的信心,怀着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尊重,麦予甫和玫琳凯(中国)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在此之后,在麦予甫的有效领导下,玫琳凯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从1998年到2007年,玫琳凯(中国)不断壮大,员工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不断上升到400余人,办公楼面积则从最初的一层楼逐步发展到一层半、两层、三层。与此同步,玫琳凯的纳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玫琳凯被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联合评定为“纳税信用A类企业”。
2007年2月,蒸蒸日上的玫琳凯搬入了上海最顶级的写字楼――位于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二期,并一举租下4个楼面,从此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心奉献承使命,十载风雨遍神州。”在公司10周年庆时,麦予甫曾经亲笔题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事实上,这不仅是对玫琳凯(中国)发展历程的精确概括,同样也是麦予甫本人在玫琳凯10年工作经历的真实写照。
热心公益,默默奉献
与玫琳凯的业务同步发展的是玫琳凯的各项公益及社会福利事业。2000年,玫琳凯(中国)首次扭亏为盈。当年开始,麦予甫即带领玫琳凯,在“丰富女性人生”的使命下,致力于各项造福中国女性的公益及社会福利事业。7年来,玫琳凯先后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合作,在妇女创业、助学和消费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公益项目,累计投入超过2600万元。
2001年,玫琳凯与全国妇联共同创建了以下岗女工及贫困妇女为扶助对象,以循环无息贷款方式运作的“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至2006年底,该项基金的总金额已累计超过400万元,为全国10余个城市的3000余名下岗女工重新就业创造了条件。
2002年以来,玫琳凯捐资450余万元与共青团中央合作成立“玫琳凯下岗青年美容培训中心”,向全国20个城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提供支持。
2003年,玫琳凯与上海市妇联合作,在上海开通了两条免费“反家暴热线”,旨在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2005年,玫琳凯又与全国妇联取得合作,将热线范围扩展到全国。
2002年开始的“春蕾项目”是玫琳凯与全国妇联合作的另一大重要项目。迄今为止,玫琳凯已累计捐助420余万元,兴建了10所玫琳凯春蕾小学及38个春蕾女童班,帮助众多贫困女童重返校园。
此外,公司还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华女子学院设立了“玫琳凯奖学金”,帮助中国西部成绩优异但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上海的企业界,玫琳凯这个名字还与一家叫作“JA(国际青少年成就组织)”的非盈利教育组织紧密连系在一起,因为自1999年起,玫琳凯即为该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培训场所,而这正是在麦予甫的积极推动下实现的。
成立于191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JA是一家通过开发并实施从小学到大学的经济、商业课程,来培养青少年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非盈利性组织,其运作模式是与学校合作开展课程,与企业合作招募志愿者并获得资金支持。目前,JA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展开教育活动。1999年,尚未开设中国办事处的JA找到了麦予甫。
在过往的工作中,麦予甫曾不止一次发现,许多中国大学生连毛利、净利、成本、费用这些最基本的经济概念都搞不清楚,这让他深切地意识到商业、经济理念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于是,他慨然邀请JA将其中国办事处设在玫琳凯,希望通过对JA的支持,帮助中国年轻的一代获得与商业、经济理念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在他们中间培养出“中国的比尔?盖茨”,并从长远上改变中国的商业环境。
麦予甫不仅给了JA中国一个家,更鼓励玫琳凯员工担任JA志愿者,几乎每一次大型JA活动,都可以看到玫琳凯员工粉红色的身影。
多年来,玫琳凯(中国)因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但鲜为人知的是,麦予甫个人对这些公益事业的热心支持。即便在公司内部,也几乎没有人知道,麦予甫曾以个人名义向JA、春蕾等项目捐赠过数十万元!
这就是一位华侨的本色!这就是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10年前,他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相信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今天,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他领导下不断成长起来的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如今每年都会给国家带来数以亿计的税收。自成立以来,玫琳凯已累计向国家纳税超过23.3亿元,其中向上海地区纳税累计达6.4亿元;仅2006年一年,玫琳凯便向国家纳税6.7亿元,向上海地区纳税1.9亿元,为上海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更有40余万名中国女性因为踏上玫琳凯的事业道路而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麦予甫,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大中国区总裁,一位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并积极投身其中的归国华侨。
坐在位于上海恒隆广场二期22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麦予甫用20年前学会的普通话质朴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假如中国发展得好,我们华侨不管身处何方,都会觉得无比光荣。”
一身技术,满腔热诚
1958年,麦予甫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华侨世家。像沿海地区的很多家庭一样,麦家的祖辈很早便开始到美国谋生,他们幼年时被长辈带到国外,青年时回到广东老家结婚生子,然后再继续出国打拼人生。1962年,年仅4岁的麦予甫被祖父母带离广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生活了几年,随后于1976年跟随全家移民到美国。
尽管好几代都是移民,但麦家还是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家里人之间说的是广东话,一日三餐吃的是中国菜,过年过节也都因袭着中国人的风俗习惯。麦予甫年幼时还曾习练过毛笔字,至今还常写上几笔。这些都让麦予甫毫不怀疑地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管生活的地方在哪里。
1981年,以优异成绩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毕业的麦予甫加入了美国一家著名的化工企业。不久后,得知公司在中国有一个项目需要技术支持,麦予甫立即请缨前往。于是,在离开故土多年之后,麦予甫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大地。当时的他除了一身先进技术和满腔报国热诚外,也略有几分不安,因为自己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
好在相比其他的美国同事,他能读能写。靠着最初的笔聊,麦予甫与年轻的中国同事间建立起交流,逐渐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与理想,并强烈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渴望。麦予甫当时想,虽然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他至少可以帮助身边的同胞,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尽可能多地传授给他们。
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起步,物质条件比美国落后很多,娱乐生活也十分匮乏,但这些反而更激起了麦予甫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我们的原因啊。
之后几年中,麦予甫不停地穿梭于美中两国之间,因为项目的需要,一开始在北京,后来在上海。在此期间,他的项目组为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改善他们生活品质的新产品:第一瓶二合一洗发香波,第一片电蚊香片,第一罐气雾喷罐……与此同时,他也学会了普通话的听、说与简体字的读、写。
1990年,在麦予甫的要求下,公司正式将他派驻到上海。从这一年开始,麦予甫一家四口便在上海安了家,成了一户新上海人。
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贡献
1997年,经历了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连年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睹着这些巨大的改变,麦予甫感到了由衷的喜悦,但与此同时,已成为公司在华合资企业营运总监的他也日益感到,自己技术报国的使命已经完成。
是时候去开拓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了。麦予甫告诉自己。
就在这时,一家名叫玫琳凯的化妆品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对麦予甫来说,“玫琳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这家企业及其著名的企业文化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彼时的玫琳凯才刚起步,整个公司只有几十名年轻员工,他们全部拥挤在静安区乌鲁木齐路上一栋小写字楼的几间办公室内办公。这样的情况和麦予甫所在的那家大企业不可同日而语。
但麦予甫却欣然接受了玫琳凯的邀请。像很多玫琳凯员工在选择加入玫琳凯时一样,麦予甫首先看重的是玫琳凯的文化。玫琳凯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生活优先次序――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以及乐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麦予甫,这一切与他自己的价值观是如此吻合,以致让他产生了一种冲动:要让更多的中国人来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玫琳凯独特的销售方式也让麦予甫眼前一亮,他相信,这种方式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远比技术所带来的更多、更深刻。正如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女士所言:“我们远非是仅仅在卖口红,我们是在改变生活。”
然而,他选择的绝非一条坦途。
1998年,正当麦予甫干劲十足地将办公地点搬到淮海路上的久事复兴大厦,又从各地招来大批新人后不久,政府突然颁布禁令,玫琳凯不得不暂时中断自己的业务。
迄今为止,那仍然是麦予甫所经历的最大一次考验。几乎每一天都有人会来问:接下去该怎么办?
其实麦予甫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毕竟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但他仍然尽力地给予每一个人以信心――他向员工承诺,公司绝不裁员、绝不减薪;他向销售队伍承诺,公司绝不放弃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可以说,玫琳凯(中国)就是靠着麦予甫带给大家的信念坚持下来的,而这种信念则是来自一条最朴素的道理: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麦予甫坚信,玫琳凯这样优秀的文化,终有一天会被接受。
怀着对玫琳凯文化的信心,怀着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尊重,麦予甫和玫琳凯(中国)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在此之后,在麦予甫的有效领导下,玫琳凯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从1998年到2007年,玫琳凯(中国)不断壮大,员工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不断上升到400余人,办公楼面积则从最初的一层楼逐步发展到一层半、两层、三层。与此同步,玫琳凯的纳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玫琳凯被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上海市地方税务局联合评定为“纳税信用A类企业”。
2007年2月,蒸蒸日上的玫琳凯搬入了上海最顶级的写字楼――位于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二期,并一举租下4个楼面,从此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心奉献承使命,十载风雨遍神州。”在公司10周年庆时,麦予甫曾经亲笔题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事实上,这不仅是对玫琳凯(中国)发展历程的精确概括,同样也是麦予甫本人在玫琳凯10年工作经历的真实写照。
热心公益,默默奉献
与玫琳凯的业务同步发展的是玫琳凯的各项公益及社会福利事业。2000年,玫琳凯(中国)首次扭亏为盈。当年开始,麦予甫即带领玫琳凯,在“丰富女性人生”的使命下,致力于各项造福中国女性的公益及社会福利事业。7年来,玫琳凯先后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合作,在妇女创业、助学和消费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公益项目,累计投入超过2600万元。
2001年,玫琳凯与全国妇联共同创建了以下岗女工及贫困妇女为扶助对象,以循环无息贷款方式运作的“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至2006年底,该项基金的总金额已累计超过400万元,为全国10余个城市的3000余名下岗女工重新就业创造了条件。
2002年以来,玫琳凯捐资450余万元与共青团中央合作成立“玫琳凯下岗青年美容培训中心”,向全国20个城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提供支持。
2003年,玫琳凯与上海市妇联合作,在上海开通了两条免费“反家暴热线”,旨在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2005年,玫琳凯又与全国妇联取得合作,将热线范围扩展到全国。
2002年开始的“春蕾项目”是玫琳凯与全国妇联合作的另一大重要项目。迄今为止,玫琳凯已累计捐助420余万元,兴建了10所玫琳凯春蕾小学及38个春蕾女童班,帮助众多贫困女童重返校园。
此外,公司还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华女子学院设立了“玫琳凯奖学金”,帮助中国西部成绩优异但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上海的企业界,玫琳凯这个名字还与一家叫作“JA(国际青少年成就组织)”的非盈利教育组织紧密连系在一起,因为自1999年起,玫琳凯即为该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培训场所,而这正是在麦予甫的积极推动下实现的。
成立于191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JA是一家通过开发并实施从小学到大学的经济、商业课程,来培养青少年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非盈利性组织,其运作模式是与学校合作开展课程,与企业合作招募志愿者并获得资金支持。目前,JA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展开教育活动。1999年,尚未开设中国办事处的JA找到了麦予甫。
在过往的工作中,麦予甫曾不止一次发现,许多中国大学生连毛利、净利、成本、费用这些最基本的经济概念都搞不清楚,这让他深切地意识到商业、经济理念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于是,他慨然邀请JA将其中国办事处设在玫琳凯,希望通过对JA的支持,帮助中国年轻的一代获得与商业、经济理念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在他们中间培养出“中国的比尔?盖茨”,并从长远上改变中国的商业环境。
麦予甫不仅给了JA中国一个家,更鼓励玫琳凯员工担任JA志愿者,几乎每一次大型JA活动,都可以看到玫琳凯员工粉红色的身影。
多年来,玫琳凯(中国)因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但鲜为人知的是,麦予甫个人对这些公益事业的热心支持。即便在公司内部,也几乎没有人知道,麦予甫曾以个人名义向JA、春蕾等项目捐赠过数十万元!
这就是一位华侨的本色!这就是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上一篇:人民日报:医美消费应回归理性 下一篇: 欣语心愿,让爱继续——“玫琳凯心欣卡...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